投稿邮箱:hebeizx2024@126.com
关于振兴河北乳业的调研报告
2017-04-05 10:01:27 来源:河北政协
A- A+

  关于振兴河北乳业的调研报告

  乳业是我省农业产业化重要支柱产业。按照付志方主席、郭华副主席关于“认真开展专题调研,提出振兴河北乳业的具体建议”的要求,省政协农业委员会于2014年8-10月深入全省各地调查研究。并于11月11日召开了振兴河北乳业专题研讨会,部分省政协委员、省直有关厅局、各市政协、奶业大县、乳品加工企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围绕加强奶源基地建设、建立奶牛良繁体系、完善利益链接机制、强化质量监管、打造龙头企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应对国内外市场挑战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研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乳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加强奶站规范化管理,支持乳品加工企业优化升级,认真开展乳品专项整治,使我省乳业步入持续、健康发展轨道。

  (一)继续保持乳业大省地位。截止2013年底,全省奶牛存栏205.9万头,牛奶总产量694.9万吨,奶牛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拥有乳品加工企业4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5家,2013年乳制品产量298.12万吨,位居全国第二位。

  (二)乳业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乳业生产逐渐向优势区域集中,唐山、张家口、石家庄、保定四大乳业聚集区奶牛存栏占全省的80%,生鲜乳总产量占全省的82.4%,乳品加工产能占全省的80%。

  (三)规模化养殖实现全覆盖。全省奶牛规模化养殖率达到100%,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502个、奶牛养殖小区1242个,存栏占全省总量的98%。933个奶牛小区实行了“四统二分”的饲养模式,920个场区推广了全混合日粮饲养机械。

  (四)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省、设区市和75个县成立了畜产品监管机构,建立了1个省级、11个市级和60个县级监测中心,逐步形成了以省为主、市为骨干、县为基础的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网络。全省所有奶站均取得《生鲜乳收购许可证》,并由乳品企业派员监管。乳品企业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健全。全省乳品质量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

  二、存在问题

  (一)奶源不稳定。受养殖成本攀升和进口乳品冲击等因素影响,生鲜乳价格波动较大,造成奶源不稳。优质牧草供应依赖进口,9月份饲用玉米价2.70元/公斤,同比增长8.4%,而国际奶粉价格由去年的4.5万元/吨降到目前的2.2万元/吨,国内乳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压力巨大,生鲜乳收购价格不升反降,奶牛养殖利润空间减少,一定程度上出现“卖奶难”,与去年的“奶荒”争抢奶源形成鲜明对照。

  (二)养殖管理模式落后。奶牛饲养标准化程度较低,特别是养殖小区数量多,奶牛权属分散,先进的养殖管理技术难以推广,奶牛优良品种少、单产低、利用年限短、鲜奶质量不高,成为制约我省乳业向高层次发展的瓶颈。全省奶牛养殖小区,实行“四统二分”饲养模式的仅占56%,推广DHI测定、TMR饲喂等先进技术的比例更低。省内奶牛单产平均5.5吨/年,而奶业发达国家单产平均10吨/年以上。这也是近年来奶农“养牛不赚钱”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土地、资金和环保等制约因素凸显。奶牛规模养殖需要较大面积的土地,除张、承及部分山区,其余各市养殖用地成为重要制约。贷款难,资金投入不足问题普遍存在,奶源基地建设发展缓慢。同时,养殖场粪污处理也是一个现实难题,环保压力日益增大。

  (四)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突出表现在乳品企业和奶站、奶农之间,在生鲜乳定价上,虽然全部推行了合同化管理,但合同制定与执行不规范。奶源紧张时乳品企业之间高价争抢,相对过剩时则出现拒收、限收、随意提高标准等现象,“奶贵伤企、奶贱伤农”的情况时有发生。

  (五)行业监管自律作用发挥不够充分。我省已建立了省及部分市、县三级奶业协会,但政府监管部门和奶业协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协会的辅助监管、参谋助手、桥梁纽带、沟通协调、行业自律等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三、对策建议

  当前,我省乳业正处于由大转强的关键时期,发展压力与机遇并存。振兴河北乳业,既是我省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更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为此,建议:

  (一)加快推动河北乳业“转型升级”

  1.制定完善发展规划。振兴河北乳业关键在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应对国内外市场变化,坚持以国际水准、国内一流为目标,按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一体化”的原则,制定完善我省乳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综合考虑土地、环境等资源承载能力,由“重数量”向“提质量”转变,实现集约化养殖、标准化生产、高美誉度品牌,发展循环经济型、质量效益型、经营集约型、自主创新型和产业链一体化的现代乳业。总体稳住或适度压减奶牛数量规模,重点提高奶牛单产,确保乳品质量安全,整体提升乳业效益。

  2.率先提高生产标准。目前我国制定的乳品部分标准偏低,我省应结合实际,根据产业发展趋势,率先在国内制定与国际接轨的乳品行业地方标准,特别是提高生产婴幼儿奶粉的优质生鲜乳收购标准和优质乳产品标准。对各项指标达到国际标准的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或奖励,并实行优质优价。以较高的产业标准,带动优质奶源基地建设,促进优质乳产品生产,推动我省乳品行业走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3.打造重点龙头企业。一是通过专项资金引领,加快培育具有我省自主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乳品企业集团,着力支持以君乐宝为代表的重点乳品加工企业发展,创建国内外著名品牌,重塑我省乳品行业好形象。二是鼓励省内乳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实现由“粗放型经营、单一化结构、低端化产品”向“精细化管理、多元化结构、高端系列产品”的转变,提高乳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成具有自主品牌的大型乳制品企业集团。

  4.应对国内外市场挑战。近年来,国际国内乳业市场发生很大变化。一是国际乳品企业间并购成为常态,国外乳业企业纷纷进入中国。二是国内乳业巨头如伊利、光明等在国内展开并购的同时,纷纷“走出去”亮相国际舞台。三是国内外企业抱团参与竞争的局面开始出现。四是国外奶业政策的变化,如欧盟牛奶产量配额制明年将正式取消,原奶产量将大幅提升;再如随着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澳大利亚等国优质低价乳品将会迅速进入中国市场,成为有力的竞争对手。振兴河北乳业,必须有全球化国际竞争视野,及早制定应对战略,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综合竞争力。鼓励省内乳品企业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到条件较好的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建设奶源基地和乳品加工企业。

  (二)加强奶源基地建设

  5.加快发展奶牛饲草产业。着力解决我省优质牧草和饲料玉米等种植面积过小、供应服务体系滞后的问题。一是结合退耕还草工程,引导企业或农民在还草地上种植适宜的高蛋白牧草(如苜蓿),重点支持张家口、承德、沧州以及太行山区牧草产业的发展。二是在平原地区推广粮草套作、轮作等粮草高效种植模式。三是进行牧草种植模式、加工与利用技术创新,构建适宜我省自然条件的草业发展模式及技术体系,建立我省优质草业生产基地。四是引导玉米产区大力发展带穗青贮,并给予政策补贴和技术培训,解决奶牛优质饲草短缺的问题。

  6.促进养殖小区向规模养殖场转型升级。一是着力推动奶牛小区向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转型,发展牧场化经营方式,实现自我提升。二是通过政策引导和典型示范的方式,鼓励乳品企业或家庭牧场通过买断、控股、入股等方式,对奶牛小区进行升级改造。三是对暂不具备转型条件的养殖小区,严格按标准采取“四统二分”的养殖模式,大力推广DHI测定、TMR饲喂等先进技术,变“集中式散养”为“集中式统一饲养”,为牧场化经营转型提供条件,待条件成熟时实行牧场化经营。力争经过3-5年的努力,使全省奶牛养殖小区全部转型升级为规模化养殖场。

  7.推行绿色循环发展模式。加强奶牛粪污科学化、无害化处理,用好国家沼气项目资金、省级增设配套资金,支持发展大中型沼气、发电、生物有机肥等项目,消除奶牛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适度发展“万头牧场”,超大型牧场不能“一哄而上”,重点支持中小型牧场改造升级。以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创建为抓手,严格按照《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要求,加大对现有奶牛养殖小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增加奶牛卧床,修建排污管道、沉淀池、储粪场,实现雨污分离,改善养殖环境。在全省大力推广“牛-沼-肥”、“牛-沼-电”等绿色循环发展新模式。

  (三)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8.完善生鲜乳购销价格管理机制。一是成立省级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借鉴黑龙江省成功经验,以生鲜乳价格协调会为载体,在物价监管、畜牧兽医部门对生鲜乳成本调查测算的基础上,根据生鲜乳生产淡旺季和市场变化等,按照购销双方都能接受的原则,由相关各方协商确定域内生鲜乳交易参考价,定期向社会公布。二是生鲜乳购销双方以生鲜乳价格协调委员会确定公布的交易参考价为依据,按照质价相符的原则,签订并执行《生鲜乳购销合同》,规范购销双方交易行为。三是依法查处生鲜乳收购市场的违规、违法行为,尤其是违反《生鲜乳购销合同》的行为,提高生鲜乳购销行为的违规违法成本,保障乳品企业与养殖户双方利益,稳定生鲜乳收购市场秩序。

  9.建立生鲜乳质量第三方检测制度。为处理和解决奶农和奶企关于鲜奶质量的争议,在乳品企业收奶环节建立第三方检测站,由乳品企业提供办公场所,监管部门聘请技术人员驻厂,与乳企同时采取奶样,抽检、复检生鲜乳质量。如出现质量纠纷,监测机构发挥仲裁作用,以第三方的奶样检测结果为准。

  10.积极推进产业一体化进程。一是乳品企业通过参股、控股、收购等方式,自建或参与规模化牧场建设、养殖小区的提档升级,建立稳定的可控奶源基地。奶农、家庭牧场也可采用入股乳企的方式,真正成为乳企的股东。二是乳品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加工利润分成等多种方式与奶站、奶农结成经济合作利益共同体,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从松散的、单纯的买卖关系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转变,形成奶业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乳业发展保障体系建设

  12.加强奶牛良繁体系建设。一是由政府主导加强现有奶牛的品种登记工作,基础母牛群全部进行系谱登记,完善养殖档案,实现奶牛“户籍”化管理。二是优化奶牛品种结构,构建起以荷斯坦牛为主、乳肉兼用牛及娟珊牛为补充的格局,积极推广以福来维赫、西门塔尔杂交改良牛等乳肉兼用牛,解决奶牛品种过于单一的问题。三是通过国家良补项目引导,大力发展优质奶牛,加快淘汰低产牛,逐步提高奶牛单产,降低养殖成本,增加奶牛养殖效益,力争5年内实现全省优质牛全覆盖。四是健全机构,特别是十大重点县要将县乡良繁机构列入财政补助范围,实现三定,保证有人干活,解决全省良繁体系“基层真空”的问题。

  13.完善乳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一是强化源头监管。特别是对奶牛养殖场实行“星级化管理”,对饲料市场严格推行“市场准入制”,严把原辅料入口关,确保乳品源头安全。二是建立可追溯机制。从“饲草种植、奶牛养殖、原奶运输、乳品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建立“全程记录制度”,做到信息清晰、电子监控;在全省所有乳品企业都建立起“质量安全可追溯”与“产品召回”机制。三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乳业企业“信用记录”,开展“信用评级”,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强失信惩戒,凡是频繁被检出不合格、消费者投诉较多的奶粉品牌直接勒令退出市场,取缔企业生产许可,并及时向社会公开“不合格企业名单”,通过“一处失信、处处受查”的严格惩罚机制,推进乳企诚信生产,塑造河北良好的整体奶业诚信形象。

  (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4.完善扶持政策。一是突出重点,集中财力支持生产婴幼儿奶粉的大型龙头企业,加快自控牧场建设和品牌提升,支持养殖大县将养殖小区转型升级为规模化牧场。创新支持方式,将对龙头乳企和标准化养殖小区转型的支持资金作为专项担保资金,放大银行贷款效能。二是降低苜蓿种植补贴门槛,建议集中连片标准由3000亩降低为500亩,解决基层实际操作困难。三是制定具有地方自主性的税收优惠政策,对技术创新、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及产学研合作项目、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项目等给予增值税、所得税的减免和返还,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四是重点在育种环节加大支持力度,建立“高产奶牛胚胎移植、进口冻精、优质种公牛选育”等专项资金,促进优质奶牛快速发展。

  15.强化信贷支持和风险保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乳业的信贷支持,创新扶持乳品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一是把支持乳业发展纳入信贷投放中长期规划,增加符合条件乳品企业的贷款投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乳品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集建设和流动资金。二是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扩大乳品行业抵押担保物范围,开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等新型担保模式,开展风险基金担保、奶款抵押、大额订单质押等信贷产品。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贷款风险补偿等机制,降低养殖场经营风险和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16.保障规模养殖用地供给。按照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55号)的规定,落实养殖有关土地政策,将规模养殖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扩建标准化规模奶牛场用地按设施农用地相关规定办理审批手续。积极开发空闲地(含空心村治理及村庄闲置地)、废弃地和荒山荒坡等未利用地块,作为规模化奶牛养殖场用地。根据城市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土地载畜量和畜牧业可利用土地资源等情况,划定畜牧业发展宜养区,在宜养区内发展奶牛规模养殖场。

  17.建立振兴河北乳业发展基金。为解决我省乳业特别是重点龙头企业发展资金短缺问题,可考虑发起建立振兴河北乳业发展基金。基金的募集将由基金管理团队通过银行、第三方理财公司、证券公司等多种渠道与潜在投资人建立联系进行推介完成,通过市场化手段吸引社会投资者,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高净值个人等加入。省政府可提供小部分种子资金或配套资金,体现示范和引导作用。基金一期计划募集人民币10-20亿元,重点支持奶粉生产、奶牛养殖场以及饲草基地建设。努力在3年内,实现支持1-2家河北省大型乳企进入国内外资本市场,实现独立上市,解决困扰河北乳业多年的资金瓶颈问题。

责任编辑:赵文强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 冀ICP备06000849号-1

网站主办:政协河北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