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ebeizx2024@126.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政协 >> 理论研究
软监督的硬道理——对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几点思考
2020-11-12 16:12:00 来源:河北政协
A- A+

软监督的硬道理

——对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几点思考

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张凯

  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是我国社会主义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民主监督主要是以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的方式进行的协商式监督,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和纪律的强制性,在各方面体现出“软”的特性,其意义和作用往往不容易被人们所理解。认识和分析软监督的硬道理,有利于理解民主监督内涵,提高民主监督效率,增强民主监督效果,有利于正本清源看待问题,知行合一推动发展。

  一、软而有道:软监督与硬监督的辩证统一

  人民政协开展民主监督工作,源自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互相监督的理论和实践。而在民主监督的概念提出之前,深根在传统文化之中对于监督的思考和实践已经绵延千年。

  (一)传统文化视角下的软硬关系。春秋时,孔子问道老子,老子张开嘴动了动舌头,孔子看到老子牙都掉完了而舌头还在,由此领悟柔弱胜于刚强的道理,这个故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诠释软硬关系的经典案例。这里可以延伸出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远来看,软的效力是大于硬的。在实践中,如果能看到硬派精神的最终归宿不免凄凉,便会对这种效力有更深的理解。美国精神的代表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到“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以此为代表的硬派精神曾鼓舞了美国青年一代,但却最终没能鼓舞海明威自己——他用猎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种刚强有余柔弱不足的思想虽在成长期有其优越性,但在历史的长过程中却类似饮鸩止渴,注定了善终的艰难。二是柔弱虽胜于刚强,但却又不是一种替代关系。舌头虽长久,但牙与舌俱在,强弱互补,阴阳相济,才是完美的存在形态。儒家的达穷关系,释家的色空关系,道家的有无关系,兵家的强弱关系,武家的禅武关系,所体现的都是这么一种和谐共存、辩证统一、相反相成的思想。可以说,唐朝以来以儒释道兵武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这种辩证关系上是有共识的。这种共识,也正是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源远流长的根基所在。这种思想体现在社会管理上,便是“软硬兼施”的执政理念和监督方式。硬的方式,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路径,本质是以官制权。软的方式,行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通道,本质是以民制权。这两种思想的萌芽,在战国时期都已经有所体现。

  (二)战国时期软硬两种监督思想。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上层建筑全面变革,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制度,治官察官的思想随之而生,这种监督思想大体也可分为两个方面。硬的方面,韩非提出“明主治吏不治民”的理念,强调“明法而以制大臣之威”“臣无法则乱于下”,开始重视对于强权的管理和监督。监察官御史一职也见于文献记载,《周礼·春官·宗伯》记载:“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史记·滑稽列传》有“执法在傍,御史在后”的话语,体现了御史对执法者的约束。这些都是自上而下的以官制权,是在“君主—官吏—平民”的权力层级中对国家治理不断优化的探索。软的方面,自下而上的监督思想也已经出现。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他并不奢望改变权力的强弱顺序,却希望从改变对地位的贵贱认识入手,赋予最无权之人最尊贵的位置,以此来达到一种均衡。虽然“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自夏商便已有之,但孟子聪明的地方在于,他意识到只有形成一个权力的完整闭环,哪怕只是“石头剪刀布”这样简单的三角模型,才可能使运数循环往复,国家长治久安。这种辩证统一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各阶层是一种类似于中医的调和药方。奈何春秋诸霸,征战为先,没人愿采用孟子的思想。之后的社会发展与国家更替却一次次表明,如果“民为贵”的思想不能在实践中成为共识,权力和财富就容易在马太效应中走向分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反问便会激发社会底层重新洗牌的迫切愿望,国之动荡在所难免。

  (三)软监督与硬监督的结合。自上而下“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执政探索与自下而上“民为贵”的社会实践,千年来一直处在一种水火未济的形态之中,不断探索,不断进步,却终是隔阂。这也是历朝历代虽不乏明主贤臣,却总逃不过历史周期率的一个原因。而这种情况,在八十年前得到了改观。1940年7月,毛泽东在《团结到底》一文中,提出了实行“三三制”原则。1941年,把“三三制”原则写入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并成立参政会,行使监督权。党外人士参加中共领导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成为我国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和其他爱国人士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进行民主监督的最早实践。这种实践,既确保了党的领导,又让“民为贵”的设想从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变。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意义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在《共同纲领》中被确定下来。1982年,民主监督被写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作为人民政协职能固定下来。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推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明确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性质、定位、范围、目的、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完善民主监督的组织领导、权益保障、知情反馈、沟通协调机制,为新形势下做好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八十年来,华夏沧桑巨变,民主监督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放在其中并不显眼,但却创造性扩展了软监督的外延,融化了千年来硬监督和软监督中间的隔阂,成为解决监督体系“痛则不通”的关键一招,必将在未来发展中展现其“大道之行”的一面。

  二、软而有位:新时期民主监督的存在意义

  民主监督虽然是软监督,却软中带硬,把软硬兼施的监督理念从思想具体到了方法,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创造和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民主监督在监督体系中的位置。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监督来自三个方面:第一,是党的监督。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监督是最直接的。第二,是群众的监督。要扩大群众对党的监督,对党员的监督。第三,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要扩大他们对共产党的监督,对共产党员的监督。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把民主监督作为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方面提了出来,这种提法与毛泽东同志对于民主监督的理解是一脉相承的。党的监督是体现人民意志的“自上而下”的权力性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是“自下而上”的非权力的监督,这两方面相辅相成。在这个高度概括的监督体系模型中,民主监督虽是一种软监督,但比群众监督的硬度稍高,处于党的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中间位置。

  (二)群众监督的短板。同样是软监督,既然有了群众监督,为何还要民主监督?因为群众监督有两个很大的短板。其一是有可能出现短视行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追求目标,但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科学而规范的路线。有时候群众由于信息、知识等因素的制约,容易受切身利益影响将短期目标作为第一选择,容易受从众效应左右用顺流而动替代独立思考,这就可能影响监督方向的正确性,尺度的合理性,甚至会导致揠苗助长、杀鸡取卵的事情发生。其二是有可能出现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纽约时报》曾经报道一名女士下班途中遭到袭击,多次朝附近的居民楼呼救,当时有38人听到呼救或看到袭击场面,但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鲁迅在日本学医的时候,有一次看纪录片,内容是中国人被砍头,旁边有一大群中国人围观,这是旁观者效应的极端演示。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窑洞对中提出:“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指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民主新路,但这个路径中,最难做到的可能是“人人起来”这四个字。在旁观者效应的影响下,中庸的优秀传统文化便会派生出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舍我其谁就会转变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静态观望。

  (三)民主监督的优势。民主监督可以补齐群众监督的短板。首先,民主监督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方向性,俞正声同志指出:“人民政协依章程进行民主监督,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政治原则,也是政治规矩”。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这是人民政协开展民主监督牢牢把握的政治方向。政协又有智力密集的优势,方向性和前瞻性双管齐下,可以最大限度规避短视的风险,维护监督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其次,民主监督有明确的范围、目的和任务,避免了责任分散效应。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点监督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意见》明确,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实施情况,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重大改革举措、重要决策部署贯彻执行情况等八个方面,监督重点是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监督目的是协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增进团结、凝心聚力。可以看到,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产生和运作是自带使命的,监督过程中既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宏观设计,又有实事求是、问题导向的具体部署,减少了责任分散下的不作为风险。民主监督作为人民政协三大职能之一,其独特性和优越性便在于,一方面能够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领导从而保持正确的导向,另一方面依靠“委员会联系界别委员,界别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方法凝聚最广泛的民心,达到了上与下的融合统一。

  三、软而有力:民主监督的作用机理

  哲学层面的思辨和政治层面的考量,如果不能辅以科学层面的探索,便会让民主监督的执行力打折扣。民主监督软而有力的监督,其作用力主要体现在看、听、说三个方面,也可概括为“三力”。

  (一)看—观察之力。观察者效应指出,被观察的现象会因为观察行为而受到一定程度或者很大程度的影响。说得广泛一点,我们几乎没办法不影响我们观察的事物——只不过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在物理学实验中,为了能够让我们看到“电子”,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光子”与其相互作用,而这个动作必然使电子的活动路径产生变化。在课堂上,学生(观察者)的反应会直接影响教师(被观察者)的情绪和行为。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发现孩子在处于父母监督下的时候往往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有一本书叫做《逝去的武林》,形意拳大师李仲轩回忆道,他的老师躺在一群人中间睡觉,没有人看的时候就真在睡觉,如果有人用目光盯着他,他就立即醒了,有修为、有功夫的人能觉察出看的力量。当民主监督着眼于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实施情况等方面,采用调研、协商等方式不断强化这种观察行为,传递一种“想看得更清楚”的积极信号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施力过程,对相关部门执行和落实政策有着微妙的影响。

  (二)听—包容之力。1924年美国的霍桑工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在工厂的工作环境、工资待遇都没有明显改进的情况下,其整体工作效率却大大提高,因此霍桑效应也称为宣泄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和未能满足的情绪,切莫压抑克制,而应适当地让它宣泄出来,这对人的身心和工作都有利。古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说法,民主监督的过程同时是深入群众、了解民意的过程,做得是“众口难调调众口”的工作。工作中经常能听到立足个体利益的不满和抱怨,在这种情况下,给予人们表达和宣泄负面情绪的话语权,耐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建议,合理把握言论的方向尺度,积极做好政策的解疑释惑,这种倾听看似简单,却充满了无招胜有招的智慧,本身就是在做增进团结、凝心聚力的工作。

  (三)说—言语之力。在阿联酋宜家曾进行过名为《人类言语的能量到底有多大?》的实验,挑两株长得差不多的盆栽,套上透明罩子,每天同样施肥浇水晒太阳。但一盆上写着“这株植物被霸凌”接受人们侮辱性话语,另一盆则写着“这株植物被褒奖”接受人们赞美性话语。实验进行30天后,被屈辱对待的植物变得枯萎,而被夸奖的植物生机勃勃。这正验证了“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古话,揭示出话语这种无形的能量。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说话是一门必修课,说什么话,怎样说话,以什么态度说话,是不是真心说话,都大有学问。民主监督是以提出意见、批评、建议为方式进行的协商式监督,这些意见、批评、建议不是敌对的、冰冷的,而是善意的、温暖的,这样才能达到协助党和政府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目的。民主监督的说也不局限于最后的民主监督报告中,在实地调研中鼓舞士气,在视察考察中肯定成绩,在协商座谈中表达观点,都有言语的力量在起作用。因此,民主监督和专题协商中都要珍惜每一次说话的机会,善用每一次说话的能量,注重时刻传播正向的理念共识,慎言慎行,善言善行,用言语之力助建正确的社会价值体系。

责任编辑:刘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 冀ICP备06000849号-1

网站主办:政协河北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