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十万大军进东北
林春生
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国共两党首先在东北展开了争夺。1945 年8月至11月,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及有关指示,中央军委对全军的部署进行了大范围的调整,各解放区共抽调11万部队、2万干部奔赴东北,为我党先机控制东北创造了有利条件。10月31日,中共中央决定,以进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和由东北抗日联军改编的东北人民自卫军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
东北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焦点
当时的东北地区,包括现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和内蒙古东部,总面积13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余万。这里有中国最大的粮食产地松辽平原,有森林覆盖面积超过内地总和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有当时中国的钢都鞍山、煤都抚顺、电都小丰满,还有占全国总长一半以上的铁路。东北南临黄海、渤海,港湾众多,有大连、旅顺、安东、营口、葫芦岛等优良港口。东北地区南与我冀热辽、晋察冀和山东解放区相邻,东、西、北 3 面与朝鲜、苏联、蒙古接壤,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这一切就决定了当年东北必然成为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军民,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就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了长达14年的浴血抗战,并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魏拯民、赵一曼等一批著名抗日英雄。1945年8月8 日,苏联政府正式对日宣战。8月9日,150 余万苏联红军,从东、西、北3个方向攻入中国东北及热河、察哈尔地区,一举全歼日本关东军,并占领了东北各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而国民党在东北的势力一直非常薄弱,其关内的力量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到达。这一态势,无疑为我党我军向东北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时机。
1945年8月13日,中共冀热辽区委、冀热辽军区在河北省丰润县(今唐山市丰润区)大王庄召开紧急会议。会议由区委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运昌主持。8月11日,朱德总司令发出命令,即“现驻地河北、热河、辽宁边境之李运昌部,即日向辽宁、吉林进发,配合苏联红军进入中国境内作战,并准备接受日满敌伪军投降”。李运昌,1925年由其远房叔叔李大钊介绍到广州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后参加湖南秋收起义,并参加发动过冀东大暴动,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养成了很强的政治敏感性。由于冀热辽军区一直坚持敌后抗战,物质条件差,电台功率小,未能直接收到延安的电报。他是收听广播新闻时,才得知朱德总司令命令的。李运昌听到朱德总司令点他的名,便对一切都心领神会了,于是召开了这次不同寻常的会议。会议根据朱德总司令命令,进行了认真严肃而热烈的讨论,决定李运昌率8个半团共1.3万人和地方干部2500人,分3路迅速挺进东北。其中东路约2500人,由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率领,组成挺进东北先遣纵队,直插锦州、沈阳一线,李运昌率指挥机关、直属团队和地方干部随后跟进;西路约2000人,由第14军分区司令员舒行率领,向承德、围场方向进发;中路约2800多人,由第15军分区司令员赵文进率领,向赤峰方向进发。
冀热辽区军政领导一边开会,一边对部队进行了紧急动员和准备。会议一结束,东路先遣纵队首先由河北抚宁出发,1945年8月16日收复日伪军重要据点河北昌黎县城,8月30日到达山海关。山海关是进出关外的咽喉要地。先遣队令驻守山海关的日伪军限时投降,但日军借口奉蒋介石命令,要等国民党军来接收,拒绝向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投降。先遣纵队从东南北3面发起攻势,在苏军一个战斗小分队的炮火协助下,经过4小时激战,一举攻下该城,俘日军200余人、伪军1000余人。先遣队虽不断受到沿途日伪军拦阻、袭击,仍一路前进,收复了13个县城和2个市,解除和收缴日伪军、警、宪7000余人的武装,于9月4日到达锦州与苏军会师,6日抵达沈阳同苏联红军接洽。但由于苏联领导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估计过低,已于8月26日同国民党政府签订发表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允诺将东北交国民党政府接收和管理。因此,苏军不同意我军公开打着共产党、八路军的旗号进驻沈阳。经再三交涉,我先遣纵队以东北人民自治军的名义获得立足的权利,司令员曾克林并由苏联红军任命为沈阳卫戍司令。随即,将沈阳市1.5万多伪军、宪兵、国民党地下军的武装全部解除,还把伪满国兵旅5000多人全部缴械。1945年9月9日,正式接管沈阳,并成立了沈阳市临时人民政府。与此同时,冀热辽军区挺进东北的西路、中路两部人马也进展顺利,分别接管了承德和赤峰。
八路军到达沈阳的消息不胫而走,成千上万的工人、店员、学生和市民拥上街头,打着标语、呼着口号,热烈欢迎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自发地举行庆祝光复解放的盛大游行。在各方面有利因素作用下,先遣队几天就发展到上万人,在东北初步站稳了脚跟。李运昌率冀热辽前方指挥所和直属团队5000多人,于9月14日进驻沈阳市。
苏联对日宣战后,原退入苏联的抗联教导旅随苏联红军进军东北,同坚持原地斗争的指战员一起,参加对日作战,配合苏军开展收复工作。
1945年8月17日,抗联派出大批人员,分赴东北11个地区、57个重要城镇,协助苏军肃清日伪残余,发动群众,扩军建政,还先后建立了中共长春、吉林、牡丹江市委及一大批县委,周保中、冯仲云、李兆麟等抗联领导干部分别担任了长春、沈阳、哈尔滨等11个大中城市的卫戍副司令(卫戍司令由苏军将领担任),这就为在东北发展我党我军力量取得了有利条件。1945年10月,抗联武装发展到4万余人,改称东北人民自卫军,周保中任司令员。
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山东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支队长万毅也在组织所部,根据朱德总司令的第二道命令,加紧进行进军东北的准备。8月20日,中共中央进一步决定:“从山东调两个团(万毅支队在内),冀鲁豫调一个团,冀中调一个团,共4个团,归万毅率领开赴东三省。”9月20日,中央又电示山东、冀鲁豫各军区:再抽调出每团1500至2000人的10个团开赴东北。9月11日,中央再次紧急指示山东军区:“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5万至3万人,分散经海道进入东北活动,并派萧华前去统一指挥。”
蒋介石对中共军队向东北发展调动坐立不安,美国也提出,国民党的最大危险,莫如共产党进入东北。为避免这种结果,国民党政府于8月31日紧急决定在长春成立军事委员会东北行营,任命熊式辉为东北行营主任,划分东北三省为辽宁、辽北、安东、吉林、松江、合江、黑龙江、嫩江、兴安9省和哈尔滨、大连两市,并任命各省省长和市长,还派曾留学苏联的蒋经国为外交部驻东北特派员,专事与苏联驻军打交道。后又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美国驻天津第三陆战队指挥官洛克向杜聿明表示:美军将竭尽全力帮助蒋介石政府的军队尽快进入东北,着手用武力同中共争夺东北。
由于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大部退缩在西南、西北大后方,要运到东北,一时间很难办到。于是,蒋介石想了一招儿:大量收编东北伪满军警、土匪武装,组成“先遣军”“挺进军”“地下军”等,冠以国民党军番号,令他们代表“国军”去抢占地盘。短时间内,被国民党收编的土匪武装就有16个系统、37种番号,33名正副“总司令”、32名“军长”、158名“师长”。9月7日,蒋介石委任原伪满“铁石部队”和“冀东讨伐队”汉奸头目姜鹏飞为陆军新编第二十七军中将军长,令其“火速退却关外,尽量收容伪满军”,准备配合“国军”进军东北。姜受命后,亲手拟定“陆军新编第二十七军所属各部接收东北要纲”,先后成立了16个师,还收罗日军残部3.6万人,到处攻城夺地,奸淫抢掠,无恶不作,成为国民党争夺东北的急先锋。与此同时,国民党依靠美国帮助,先后从九龙和越南将第十三军、第五十二军海运至秦皇岛,准备沿北宁线向东北腹地推进,以武力“接收”东北。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国共双方剑拔弩张争夺东北的态势初见端倪。在此情况下,1945年9月14日下午,中共中央在延安王家坪召开政治局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刘少奇、朱德、彭德怀、叶剑英、陈云、张闻天、任弼时、李富春等,讨论东北的战略地位和进军东北问题。毛泽东、周恩来于8月28日就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去了,因此会议由中共中央代理主席刘少奇主持。当天上午乘坐苏军飞机抵达延安的沈阳卫戍司令曾克林,风尘仆仆地赶到会场。曾克林向首长们详细汇报了先遣纵队挺进东北的经过和东北的现状。曾克林的汇报,加上近期来自各方面的报告,使中央首长对东北的情况心中更有了底数。尤其是中共军队可以自治军名义进入东北,苏联在不影响外交的前提下予以默许,使大家受到鼓舞。经过深入讨论,争取控制东北的认识很快统一。于是,一个新的战略方针“向北发展,向南防御”应运而生。中央就此方针致电毛泽东和周恩来,毛泽东当即回电同意。
中共中央根据这一方针,对争取东北作出了几项重大决策,并以最快的速度付诸实施:一是成立了中共中央东北局,以加强对东北地区党政军工作的全面领导,东北局由彭真任书记,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9月17日,彭真、陈云等东北局领导同曾克林一起乘苏联飞机离开延安飞往东北,飞机在山海关机场降落加油时意外地撞到一个小土包上,除陈云外,其余人都负了伤。他们改乘火车奔赴东北沈阳立即展开工作;二是调派大批得力的领导干部到东北开展工作,先后有政治局委员彭真、陈云、高岗、张闻天,以及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林彪、李富春、李立三、罗荣桓、林枫、王稼祥等奉调赶赴东北;三是组织指挥从各解放区抽调的大批部队,海陆并进,日夜兼程,向东北进发。10月初,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萧华率山东军区机关干部和部队1000余人到达安东地区;冀中军区参谋长沙克率一个团1500余人到达锦州地区。10月中旬,山东军区之滨海军区副司令员兼滨海支队长万毅率3500余人到达盘石、海龙、西丰一带;晋绥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率晋西一个小团约600人到达沈阳。10月下旬,山东军区之胶东军区副司令员兼5师师长吴克华、政治委员彭嘉庆率5师2个团和6师共约8000人,到达营口地区;山东军区之渤海军区司令员杨国夫、副政治委员刘其人率7师约1.2万人到达山海关、古北口地区;第359旅旅长刘转连、副政治委员晏福生率3000余人到达沈阳以西地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警备第1旅旅长文年生率3000余人到达锦州地区。11月,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和炮兵学校各1000余人遵照中央军委命令,迁至东北,改建为东北军区政治大学和炮兵学校;山东军区第1师师长梁兴初率所部7500余人到达锦州以西地区;山东军区田松支队约1000人到达牡丹江地区;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率7旅、8旅、10旅、独立旅及3个特务团共3.2万余人,到达锦州以西地区;鲁中军区政治委员罗舜初率山东军区(鲁中)第3师及警备第3旅共9000多人,到达辽阳、鞍山地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1旅、第2旅各1个团共3500人,到达南满地区。以上各部合计10万人,连同先期挺进东北的李运昌部及零星部队,共约11万人。另从延安及各解放区零星抽调的党政军干部及技术干部则有2万人。
各解放区挺进东北的部队,在军情紧迫、路途遥远又时近寒冬的情况下,普遍来不及筹集必要的粮食和御寒衣物,因而开进途中,普遍受到疲劳、饥饿、寒冷、水土不服等严重问题的困扰。面对这种情况,各级领导干部边开进边动员,反复宣传此行的重大意义。广大指战员为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终于胜利地完成了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光荣任务。1945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兴奋地说,这次行动是“又一个几千里的长征”,“是有共产党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调动”。
东北人民自治军的成立
1945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指示,组成东北临时性军事指挥机关,东北军区司令部负责对先期抵达东北各部队的指挥与协调工作,暂以程子华为司令员,彭真为政治委员,伍修权为参谋长。10月31日,中共中央作出决定:我军所有进入东北的部队及由抗日联军改称的东北人民自卫军,统一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
11月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正式成立。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林彪为总司令,彭真为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为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为第一副总司令,李运昌为第二副总司令,周保中为第三副总司令,萧劲光为第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为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为第二参谋长。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后,将部队整编为21个师(旅),建立了锦州、热河、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等军区。随后,各部队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的统一部署,陆续进入东、南、西、北满广大地区,进行肃清日伪残余和土匪、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等工作。
经中共中央批准,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与此同时,组成东满、南满、西满、北满4个大军区,并重新调整了省军区:北满军区辖合江、牡丹江、松花江、嫩江、北安5个军区并指挥第7师、第359旅及嫩江军区警备第1、第2旅,北安军区警备第1、第2、第3师,保安第1旅;南满军区辖第3、第4纵队;东满(吉辽)军区辖吉东、通化、辽北3个军区及第7纵队、吉黑纵队,第22、第23、第24旅,警备第1、第2旅。山东第1师和新四军第3师7旅归民主联军总部直接指挥。
在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时,东北我军已有兵力27万多人。争取东北,打破了国民党独占东北、南北夹击关内解放区的企图,形成了进行自卫战争的严整而有利的战略态势;使中国革命有了一个强大的战略基地,避免了被国民党军各个击破的危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从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