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话剧《前线》风靡解放区
夏明星
“苏联文学,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也如同十月革命一样,被看作洪水猛兽,统治者用尽方法,对它加以封锁、禁止和隔绝。在反动统治时代的中国,也没有例外。中国反动统治者,从直奉军阀起,一直到蒋介石,都是如此的。”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翻译家曹靖华1952年在《苏联文学在中国——为苏联〈真理报〉而作》一文中所言。
1938年3月27日,全面抗战已经进入第二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成立宣言公开声明,中国抗战文艺工作者试图将抗战的文化事业融入到世界反法西斯潮流中,“在增多激励与广为宣传的标准下”,“把国外的介绍进来或把国内的翻译出去”。在抗日救亡的危急关头,译介世界反法西斯文学成了当时一个热点。由于苏联是国际反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战斗堡垒,中国人民与苏联人民自是命运相关,休戚与共。当时,中国抗战文艺报刊上发表了数量可观的苏联作家反映苏联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卫国战争题材的短篇小说、诗歌、戏剧,还出版过较多的长篇小说和多幕话剧,通称苏联战时文学,它对人民军队早期的各项建设影响甚深,而军旅题材话剧《前线》更是影响深远。
“我们实有从这个剧本学到一些东西的必要”
1986年10月21日,邓小平在《悼伯承》一文中这样写道:
他很欣赏苏联著名话剧《前线》,多次强调不要做戈尔洛夫式的保守人物,而要像欧格涅夫那样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伯承自己就是面对新形势下的作战特点,最早重视汲取各国现代军事科学成果,最早把教育训练提到我军建设战略位置的领导人之一。
邓小平的纪念文章表明,刘伯承深受苏联话剧《前线》影响并受益匪浅。那么,《前线》到底是一出什么话剧,竟然有这样大的影响力?
《前线》是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科尔内楚克1942年9月发表的3幕5场话剧,它在苏联反法西斯战争——卫国战争中产生过重要影响,是苏联战时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前线》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剧中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前线总指挥戈尔洛夫将军,他依仗自己是老资格,喜欢溜须拍马之人,不虚心学习科学知识,不接受新鲜事物,不向青年知识分子学习,不善于从对敌作战中总结经验教训,以致在战争中屡犯错误,终于受到撤职处理,是“保守人物”;一个是“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轻军长欧格涅夫。当听到欧格涅夫提出“今天没有真正的无线电联络,就不能指挥作战,这不是内战”时,戈尔洛夫讲了一段经典台词:“胡说,他懂得什么国内战争?我们打败14个国家的时候,他还在桌子底下爬哩。战胜任何敌人,不是靠无线电通信联络,而是凭英勇、果敢。”《前线》中另一个人物典型,则是脱离实际、靠在后方捕风捉影甚至编造事实来写报道的战地记者客里空。
《前线》最早的中文译者,是从苏联回国的诗人萧三。1944年春,他把中译本送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立即发现它对正在对日苦战的中共军队的现实教育意义,遂推荐给《解放日报》作了连载,时间是1944年5月19日到26日。
之后,高瞻远瞩的毛泽东又让人从政治高度写了一篇题为《我们从科尔内楚克的〈前线〉里可以学到些什么》的社论(高涅楚克,又译为科尔内楚克——笔者注),发表在1944年6月1日的《解放日报》上,全文约3600余字。在党中央机关报上专门为一部话剧剧本发表社论,这是相当罕见的。初稿不知何人所写,定稿是毛泽东亲自修改的。社论高度评价了这出话剧:苏联在德国军队围困斯大林格勒的紧张局势中发表话剧《前线》的目的,就是要教育红军中大大小小的戈尔洛夫们。他们没有使用头等军备的能力,却又不学习,摆老资格,甚至打击排挤有能力的人。只有把他们教育过来,如果教育不过来就撤换下去,战争才能胜利。《前线》“以直接的尖锐的批评来指导实际,它成为转换战局的因素之一,因而它的价值无可比拟”。
那么,中国共产党人及中共军队当时应该从《前线》里学到些什么呢?《解放日报》社论说:“我们所处的环境,是长期农村分割的游击战争环境,在这种客观环境中,容易产生戈尔洛夫这样的人。”《前线》告诉我们,应该“紧紧地同着时代一起走,这就是说,不做超时代的梦,也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以戈尔洛夫为戒,将帮助我们提高在已经到来和将要到来的新情况下“胜任愉快地运用新条件来工作的能力”,将帮助我们“教育出很多才德兼备、智勇双全的干部”。社论还说:“有价值的批评,像《前线》这样的批评,乃是很有益于工作,有益于团结的。”“学会赞扬好的,这是很重要的,学会批评不好的,这也同样重要。像《前线》中的新闻记者客里空那样,倒是不好的。”
当时,适值延安整风运动,《前线》被列为总结战斗经验的示范性教材之一。电台每天向各解放区播发几千字,各地再分别付印,其因此成为解放区影响最大的翻译作品。发表剧本和社论后,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把《前线》和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道作为全党的整风学习文件。1944年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将两书翻印,在干部中散发,并开展评论,在有条件的根据地可排演话剧《前线》。通知还说,《甲申三百年祭》和《前线》“都是反对骄傲的”。李自成之失败在于进北京后脱离群众,“纷纷然,昏昏然”,实为明末农民革命留给我们的一大教训;戈尔洛夫则“粗枝大叶,喜人奉承,压制批评,而不去虚心向新鲜事物学习”,因此,“这两篇作品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我们全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同志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与戈尔洛夫的覆辙”。“我们把《前线》全部发表,不仅因为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伟大的杰出作品之一,而且因为它对今天的我们也有很大的意义,为了在目前这个工作情况下使我们的工作能进一步的改进,我们实有从这个剧本学到一些东西的必要。”
这部话剧要“到处演”
毛泽东提出把《前线》作为整风学习的文件后,时任中央社会部副部长的李克农,率先建议把这部话剧排演出来。1944年9月29日晚上,毛泽东和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集体观看枣园文工团演出的《前线》。演出结束后,毛泽东提出这部话剧要“到处演”。
1944年深秋,主持中央党校工作的彭真看了枣园文工团的演出后对人说:这部话剧对中央党校来说更加重要。这里集中了各个时期的干部、各方面军的干部、各根据地和国统区的干部,还集中了在延安学习的七大代表。毛主席推荐话剧《前线》,是让大家思考一个问题,新生事物总是要代替旧的东西,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是我们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规律。由此,他提出集中延安的优秀戏剧人才再排一出《前线》,使人看了以后,不仅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同时在艺术上也是一次美的享受。根据彭真的要求,由萧三、沙可夫、李伯钊、沙蒙、王滨等组成导演团,演员有王大化、舒强、田方、陈强等,许珂、钟敬之负责舞台设计。排演过程中,彭真和大家一起讨论剧情,还请来在党校学习的宋时轮将军给演员们讲解剧本中的军事问题,请来在苏联学过军事的朱瑞(解放战争中担任东北野战军炮兵司令员)讲苏联的军队与炮兵。排演时遇到一个困难,满台都是苏联红军,但找不到那么多呢子军服。359旅旅长王震听说后,从南泥湾送来他们自己生产的20套黄呢子军服,稍加装饰便成了苏联红军军装。1945年6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期间,还给全体代表专场演出《前线》,毛泽东和中央其他领导人又一次看了这出话剧,并给予很高的评价。
党中央在延安带了头,不少抗日根据地和抗战胜利后的解放区也排演了《前线》。在部队和地方工作的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陈毅、王震、宋时轮、朱瑞、李井泉等人,都非常清楚和看重《前线》的教育警示作用,大力支持这部话剧的演出,或带头宣讲。在延安和各地的财政经济相当拮据的情况下,没有各级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要普及性地排演《前线》这样的大戏是难以想象的。1944年6月18日,苏北抗日根据地的《盐阜报》刊载中共中央宣传部、总政治部6月7日《通知》。11月13日,苏中公学前线剧团来到苏北,在盐阜区第8旅驻地为部队指战员和群众演出《前线》;12月31日,第8旅文艺宣传队在全旅总结战斗、生产成绩大会上,又演出《前线》,黄克诚、张爱萍等观看演出。在新四军战斗过的秦之风,在题为《新四军的整风运动》的回忆文章中说:“整风中,大家都以这两个典型人物为镜子,对照自己的不良作风,都以不要做‘戈尔洛夫’和‘客里空’而互相勉励,掀起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热潮。上上下下,歪风邪气普遍没有了市场,正派作风发扬光大,各单位呈现一派新的气象,这是部队战斗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前线》的普及演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段时间里,剧中“戈尔洛夫”和“客里空”这两个人物的名字,经常出现在人民军队各级领导干部的讲话和文章当中,希望通过反对“戈尔洛夫”“客里空”类型的干部,提高部队战斗力。
1947年6月,在解放战争最艰苦的时候,朱德视察了晋察冀解放区。他担心当地的老干部砸掉自己的“金字招牌”,特意提醒:“现在我们老干部中,有一些戈尔洛夫,认为自己有20多年的革命历史,打开了很多地方,发展了党和军队,就摆老资格,骄傲自满。他们忘记了马克思主义者是学一辈子也不会够的,做到老就得学到老。社会是在不停地进步的。”
“杨得志+罗哈里斯基+麦克阿瑟-戈尔洛夫=X?”
刘伯承喜欢《前线》,在解放军高级将领中最为有名。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经常借“戈尔洛夫”告诫领导干部不要故步自封、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借“客里空”教育各级参谋人员在工作中不要凭想当然办事,杜绝粗枝大叶的“差不多”现象。1951年1月下旬,他在华东军区高干会议上说:“毛主席在七大就指出了由农村转到城市,由游击战争转到世界型的正规战,甚至毛主席教我们学习《前线》与《甲申三百年祭》,在每人思想上做了准备,现在正式给我们提出了要建设正规化现代化国防军的任务。”作为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刘伯承还向学员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公式:“杨得志+罗哈里斯基(南京军事学院苏联军事总顾问)+麦克阿瑟(美国名将)-戈尔洛夫=X?”《前线》中虚构的“戈尔洛夫”同现实中的中外将领一道,成为他总结军事指挥经验的形象素材。
在其他元帅当中,徐向前和陈毅也经常谈论《前线》中的人物。1947年12月26日,徐向前在晋冀鲁豫军区训练教育会议上说:“我们要反对戈尔洛夫思想,摆老资格不学习就是戈尔洛夫,大干部摆老资格是大戈尔洛夫,小干部摆老资格是小戈尔洛夫。谁不愿当戈尔洛夫,谁就应该好好学习。”这段话振聋发聩,当时曾被把报刊广为报道。
陈毅不仅在战争年代引用《前线》人物来告诫同志们要“继续学习新技术,千万不要做戈尔洛夫式的人物”,一直到1961年7月,在写给孩子的诗中还叮嘱:“汝要学技术,专业应精通。勿学纨绔儿,变成百痴聋。少年当切戒,阿飞客里空。”
对于《前线》的现实启示作用,邓小平也极为重视。1943年10月,邓小平接任中共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前方总部的工作。1944年秋,为配合太行区整风,他调129师先锋剧团到北方局、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山西左权县麻田镇,给全体干部演出话剧《前线》。看了演出,大家认识到,革命干部在胜利面前不能当骄傲自满、忘乎所以的“戈尔洛夫”,任何情况下都要谦虚谨慎,保持清醒的头脑。
2013年11月28日,在听取解放军原济南军区工作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意味深长地告诫广大官兵们:“我们千万不要做苏联话剧《前线》中那个故步自封的戈尔洛夫。”之后,《解放军报》还刊登了《前线》剧本,全军官兵又重温了那个著名的话剧,从中汲取求真求实的精神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