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ebeizx2024@126.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政协 >> 乡音杂志
毛泽东诗词中的土地革命情怀
2022-06-13 10:31:00 来源:《文史精华》2021年08期
A- A+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名农民的儿子,他对农村有着很深的情结。毛泽东一生创作了许多诗词,其中,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撰写的几首诗词,流露出深厚的土地革命情怀。

  《菩萨蛮·黄鹤楼》

  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的主要革命运动,一是李立三领导的工人运动,二是毛泽东领导的农民运动。1925年到1927年初,以湖南为中心的全国农民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

  然而,1927年春,毛泽东登上黄鹤楼,写下了一首压抑凝重的词作《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九派”,原指民间九大武术流派,这里指长江。“一线”,指京汉铁路。登高望远,九曲长江蜿蜒向东,京汉铁路横贯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九曲长江好似被隔江相对的龟山和蛇山封锁起来,奔腾不得东去,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一片烟雨茫茫。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这两句毛泽东用到一个关于黄鹤楼的典故。汉代的时候,有位神仙骑着仙鹤神游此地,从此黄鹤楼声名鹊起,盛极一时。可如今,昔日的神仙已经乘黄鹤飞走了,唯有空荡荡的黄鹤楼在风雨中飘零。

  为什么一向慷慨激昂的毛泽东写下了如此凝重压抑的文字?原来,1927年4月就在北伐节节胜利的情况下,第一次国共合作内部潜伏的危机却日益严重,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同年的7月15日,汪精卫又在武汉宣布“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27年毛泽东在武汉,右图是他从湖南回武汉后写的考察报告

  形势的骤变致使每一个革命者都在焦灼地思考,要不要坚持革命?如何坚持革命?中国革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回望前路,洪秀全的天父天兄基督教义的中国化改革失败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认为中国的大问题是器不如人,所以推出了洋务运动。但1894年至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30年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康有为、梁启超认为中国的问题症结是制不如人,制度层面出了问题,于是力推改制,实行君主立宪。遗憾的是,君主立宪又没有成功。孙中山辛亥革命也是改制,建立共和。辛亥革命虽然成功了,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共和,但共和的结果是军阀混战,北京九易政府。新文化运动又讲,器不如人、制不如人都太肤浅,中国的问题症结是思想文化落后,要废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要打倒孔家店,放弃儒家思想。可最终,新文化运动也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的面貌。如今,国民大革命又失败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出路究竟在哪里?毛泽东在深深地思考这个问题,登上黄鹤楼,一种难以言说的苍凉、痛楚和悲怆在他胸中弥漫。

  苏轼说:“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不过一场大梦,还是举起酒杯今朝有酒今朝醉吧。然而伟人毛泽东,当他把酒倒入江中时,革命热情也高涨起来,没有苏轼“一尊还酹江月”的悲苦,有的是突破迷雾苍茫,上下求索,努力找到中国革命的出路。

  《西江月·秋收起义》

  历史的危机关头,实践上有了南昌起义,理论上有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至此,中国共产党开始通过独立开展武装斗争为人民谋求和平和解放。

  

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和参加秋收起义的部分同志合影

  1926年的中山舰事件和1927年四一二蒋介石反革命政变,让毛泽东真正认识到了枪杆子的作用,真正看清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也从枪杆子身上找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进方向。我党召开八七会议,决定在湘赣边境举行秋收起义。会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赶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指挥三路人马攻打省城长沙。毛泽东诗情高涨,1927年写下了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然而,几天时间里,攻打长沙的计划受挫,攻打大城市的道路走不通,秋收起义以失败告终。起义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当时还比较幼稚,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主要错误就是教条化和“左”派幼稚病。“左”派幼稚病是主观严重超越客观。毛泽东率领5000人发动了秋收起义,这5000人主要是武器装备差且没有经过训练的农民。就这样一支部队,中央给他们下达了继续进攻长沙的命令。毛泽东作为一名党员,不能违背中央命令,只能带着部队攻打长沙。然而刚打到文家市,5000人的部队就只剩了1400多人。下一步该何去何从,大家争论不休。为了摆脱困境,毛泽东作出了一个影响中国革命道路的决策——改变原来攻占长沙的目标,去井冈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西江月·井冈山》作于1928年秋,描绘了黄洋界保卫战。在毛泽东一生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涯中,黄洋界保卫战不是他指挥的,毛泽东为何会对这场战役念念不忘?这场保卫战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意味着什么?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对这场战争有一段记载,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凭险抵抗”,这场战斗有3“险”:一是敌我力量悬殊。此时山上守军不足一营,而敌军以4个团的兵力趁机来犯。二是武器装备差。当时仅有3发炮弹,前两发炮弹因时间长受潮没有打响,幸运的是第三发炮弹在敌群中开了花。敌人难辨真假,以为红军主力回来了,所以仓皇撤退。三是地理位置险要。当时进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5条通道,每一条通道设置一个哨口,其中黄洋界哨口是最高的哨口,也是通往湖南和江西的重要关口。如果黄洋界失守,红军将痛失经营了一年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因此,此役并非一场简单的小胜仗,它的意义在于保卫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捍卫了一条革命道路。

  

毛泽东书《西江月·井冈山》

  从这一时期毛泽东的诗词可以看出,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一种极其珍贵的历史自觉。“历史自觉”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深刻领悟历史运行规律,二要主动营造社会发展前景。“十月革命”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组织指导和部分经费。但没有送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工农武装割据”以及“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最大的历史自觉就是:一不把自身经验绝对化,二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立足中国大地,根据实际情况,用中国的办法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成功的最大优势所在。在这个基础上,才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

  1929年春天,毛泽东和朱德带领红军主力离开了井冈山,在福建、江西一带开辟了大片根据地。然而经过井冈山“三月失败”和“八月失败”,一种“红旗虽然插上了井冈山,可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迷茫情绪开始在部队里滋长。后来,1927年至1933年,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创作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开辟根据地的时候,党内又出现了悲观情绪。林彪当时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认为中国革命成功与否还是个未知之谜。毛泽东认为林彪的信代表了党内的一种思潮,于是毛泽东给林彪写了回信,这封回信发表后就是人们熟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9年春天,蒋介石与桂系白崇禧、李宗仁之间的战争爆发,毛泽东利用这一时机,率领红4军主力出击赣南、闽西,寻求新的发展。他于1929年秋所写《清平乐·蒋桂战争》里的“龙岩、上行”,1930年1月写的《如梦令·元旦》里的“武夷山”,1930年2月写的《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里的“吉安”,基本就是他的转战路线图。

  《采桑子·重阳》

  在创建中央苏区的过程中,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也是起起落落。1929年6月,他的红4军前敌委员会书记一职被免。彼时,毛泽东又大病一场,在上杭养病的时候,1929年10月他填了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人生易老天难老”,人是很容易老的,可天是不容易老的。大自然的规律是不会改变的。所以“岁岁重阳”,每年都有一个重阳。“今又重阳”,今天又是重阳节,可今年的重阳节跟往年不一样,今年重阳节战场上的菊花分外香。

  

1927年至1933年,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创作

  历来写菊花的人很多,黄巢写菊花,朱元璋也写菊花。这两首诗都写菊花,都提到黄金甲。先分析黄巢的菊花诗:秋天八九月份,长安城其他的花都凋零了,只有菊花开满了长安的大街小巷,浓郁的香气充透了整个长安城。黄巢的境界在哪里?他为何喜欢菊花香?诗的最后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作了回答。“黄金甲”指战士打仗头上戴的头盔、穿的铠甲,跟菊花颜色接近,所以黄巢以此勾连映射,他终有一天要带着军队来攻打长安,到时候满城都是他的军队。这就是黄巢的理想和境界:发动农民起义,推翻封建王朝。可是推翻封建王朝之后,他自己又做新皇帝,又是无休无止的剥削和压迫。刘邦是这样,朱元璋也是这样,他们并没有改变封建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所感受到的“战地黄花分外香”,和古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朱元璋不一样。在他的心里,革命就是要推翻一切剥削阶级和压迫阶级,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是古代农民起义领袖所能比得了的,这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所以才觉得战场上的菊花特别的香。因此,要从这个角度体会“战地黄花分外香”,感受领袖的崇高境界。

  不久,在上海的党中央纠正了一些错误决定,毛泽东重新回到了红军的领导岗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红军的迅速壮大,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心腹之患。对蒋介石来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中原大战刚开始,他立刻把目光投向了中央革命根据地。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万人马以张辉瓒为前敌总指挥进行了第一次“围剿”,红军以4万兵力粉碎了此次“围剿”,活捉了张辉瓒。1931年春,毛泽东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一次“围剿”》一词。不久蒋介石又调集20万大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发起第二次“围剿”,何应钦是蒋介石手下著名的“八大金刚”之一,他用兵谨慎细致,很有眼光和头脑,令蒋介石头疼的桂系第四集团军就败在他手里。但即使这样,毛泽东用诱敌深入,集中兵力以运动战、速决战和歼灭战等战略方法对付强敌,使反“围剿”出奇制胜。于是,1931年夏他又创作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围剿”》,这里不多介绍。

  《菩萨蛮·大柏地》

  此后整整两年,红军取得了第三次、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屡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时,中央苏区的军队数量和根据地规模达到了全盛时期。毛泽东在党内的地位,又有了微妙的变化。粉碎第三次“围剿”后不久,王明、博古等留苏学生逐渐掌握了中央权力,毛泽东被指责为“狭隘经验论”“游击主义”等,在中央决策层失去发言权,被挤出了红军的重要岗位。低谷时期的他,于1933年夏写了一首词《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这首词上阕写雨后美景,下阕回忆当年打过大胜仗的大柏地。这场胜仗是在弹尽粮绝的时候,用空枪、树枝和石块与敌人厮杀,消灭了敌军。然而,如今却是满腹韬略无处施展,从而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战场的怀念。但毛泽东毕竟是毛泽东,词的最后他说即使被误解、被批判、被打压,还是要用自己的才华装点祖国的大好河山。这首词完美展现了毛泽东在进退留转、功败垂成时的超然淡定和处变不惊。在党内,毛泽东多次遇到挫折,但他始终用深刻的历史自觉,坚守着革命必胜的信念。

责任编辑:刘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 冀ICP备06000849号-1

网站主办:政协河北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