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ebeizx2024@126.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政协 >> 乡音杂志
参观丰泽园毛泽东故居启示
2022-06-20 10:33:00 来源:《文史精华》2021年09期
A- A+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1年6月25日下午进行了一次集体学习,并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集体参观瞻仰了丰泽园毛泽东故居。丰泽园毛泽东故居在百年党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是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红色资源。从1949年9月到1966年8月,毛泽东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了17年,在这里商议制定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大政方略,在这里描绘和构建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在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来到这里参观学习,追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和崇高风范,收获了深刻的历史启迪。

  “他的求知欲是没有止境的。”——要坚持和发扬孜孜以求、刻苦学习精神

  丰泽园是清代康熙皇帝在南海特意修建的,之所以取名“丰泽”,其寓意是与民同耕,共庆丰收,以表示康熙重视农业生产之意。据史料记载,康熙每年都在丰泽园亲自下地耕作,为朝廷大臣作表率。

  

毛泽东的“菊香书屋”

  1949年3月,党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开始是在香山居住,后来才搬到丰泽园。西房是毛泽东藏书的地方,房内摆满了百余个木制书柜,书柜里主要有马列著作,还有政治、经济、历史、哲学、军事、诸子百家等方面的文集,在休息的时候,毛泽东就坐在沙发上拿着书,静静地读着、思考着。这里还是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其内有康熙题联“庭松不改青葱色,盆菊仍靠清净香”。毛泽东平生喜爱菊花,曾作词一首《采桑子·重阳》,词中“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语句,气势恢宏,暗含菊香之意,可见他对“菊香书屋”有种特别的感情。这里是书的世界、知识的海洋,不仅书柜上摆满了书,而且茶几上、饭桌上、床上,就连卫生间里,也到处都是书。据统计,毛泽东的私人藏书近10万册,藏书种类丰富多样,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到“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从世界名著到工具书《辞海》《辞源》等,一应俱全。

  

毛泽东的书柜放满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毛泽东非常喜爱读历史书籍,经常是爱不释手,对书中的人物和事件,他都是如数家珍。其中最爱的要数“二十四史”和《资治通鉴》了,毛泽东在谈话中多次提及这两部书。在他的书房里有一套乾隆武英殿版“二十四史”,这套书购于1952年,全书近4000万字,书中有许多部分毛泽东反复阅读,为这套书留下了大量批语。他经常说:“学习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在谈论《资治通鉴》时,毛泽东则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啊!我读了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毛泽东不仅对社会科学感兴趣,对自然科学也有兴趣。他曾对朋友说:“我很想请两三年假学习自然科学,可惜,可能不容许我有这样长的假期。”后来,杨尚昆回忆道:“毛泽东买来许多书来读,还把中学物理、化学实验的仪器买来摆在寝室外面。过去曾在中南海瀛台搞过一些展览,例如机械方面的等等,他都亲自去看。他不只是参观,还找有关的书来学习。他的求知欲是没有止境的。”

  其实,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在笔记里这样写道:“我之界当扩而充之,是使宇宙之大我也。”“一个之我,小我也;宇宙之我,大我也。一个之我,肉体之我也;宇宙之我,精神之我也。”正是秉着这样的信念,毛泽东一生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不知疲倦地广泛地吸取着知识,不断丰富和扩充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丰富精神世界的同时,根据革命和形势的发展需要,毛泽东一生还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经典著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毛泽东说:“我们党历来号召全党同志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在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面对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我们党总是拿起学习的武器,要求全党同志加强理论学习。而每次这样的学习热潮,都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

  “毛泽东窗前一盏灯,春夏秋冬夜长明。”

    ——要坚持和发扬辛勤工作、无私奉献精神

  在丰泽园的东房里,靠东墙摆满了旧式沙发,还有一架老式电视机和一个地灯。往北边是一张写字台,方位坐北朝南,与窗户紧紧靠着。这是一张极为普通的写字台,有些地方的漆面已经脱落,在右手边的地方,由于常年累月的挤压和摩擦,能明显看到有一道深深的凹槽,这是毛泽东为国为民呕心沥血、辛勤工作的见证。当时许多重要的指示、命令、文件、文章等,就是他在这张普普通通的写字台上写成的。“毛泽东窗前一盏灯,春夏秋冬夜长明。”《战士歌唱东方红》中的这两句歌词,生动深情地颂扬了主席辛勤工作的情景。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的思考与探索,这位伟人秉烛达旦、孜孜不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毛泽东用过的信封、信笺,还有毛笔、墨盒、订书机、铅笔等办公文具摆放在原处,透过这些旧物件,仿佛他老人家从未离开我们,而是继续在伏案工作,运筹国家大事。

  

毛泽东曾穿过的大衣

  辛勤工作、无私奉献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也是共产党人的精神特质。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经常同指战员一起,亲自动手挖地、种地、施肥、浇水,关心和帮助他人,不贪图个人享受,在人民心中树立了光辉形象。1937 年1月30日,毛泽东在给他的老师徐特立的信中写道:“你是我20 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高度赞扬了徐老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毛泽东还写道:“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克己奉公,积极努力,埋头苦干才是最可尊敬的。”

  1942年,当时延安正在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工作非常繁忙,通常在晚上通宵办公,第二天还照例和同志们一块儿参加生产劳动。有些同志担心他睡眠时间太少,而工作和劳动时间过多,会累坏身体,就想着去帮他挖地,毛泽东婉拒了他们的帮助,并笑着说:“你们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嘛。”周恩来也是日理万机、日夜操劳,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 小时,有时甚至在16小时以上,长年累月,一生如此,被外国人称为“全天候周恩来”。1955年,朱德获授元帅后,却从来没拿过元帅的工资,直到他去世后大家才知道这件事。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朱德将“革命到底”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且坚持到生命的最后。晚年的朱德惜时如金,每天睡眠时间很短,他总是说:“有多少工作需要去做啊!时间很宝贵。共产党员要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服务,生死不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

  “我住的这房子不是很好嘛,修什么?”——要坚持和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

  毛泽东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家庭条件在当地还算比较殷实,但是他的父母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这些品质一直影响着他。毛泽东回忆说:“我穿得比别人都寒酸。我只有一套像样的短衫裤,我平常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号召全党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他率先垂范,身体力行,自己穿的衣服打满了补丁。他还经常告诫同志们:“我们少穿一件衣服,前方的战士就可以多买一颗子弹。”

  1949年3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对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丰泽园故居,有一张脱了油漆的小方桌子,上面摆着一套餐具,有碗、筷、勺、碟,还有一个手提饭屉,毛泽东生前就是用这些简单的餐具过着朴素的生活。厨房师傅偶尔会给他做点儿如烧海参一类的高级菜,他总是说:“这不是我们吃的,以后不要做这样的菜。”毛泽东经常吃的是糙米饭,伴着一些辣椒、油菜、腌黄瓜,还吃得津津有味。早在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反对搞特殊化,和红军战士一起吃红米饭、喝南瓜汤。长征途中,他和战士们一起剜野菜,甚至忍饥挨饿。他房间里的床头上,还挂着两件睡衣,一件补了69个补丁,一件补了57个补丁。毛泽东平时都穿着旧衣服,衣服破了也舍不得丢,打上补丁接着穿。只有接见外宾、开重要的会议时,他才会穿一套像样的衣服。

  在丰泽园,毛泽东住的是两间20平米左右的平房。房间光线较暗,年久失修。工作人员曾多次向他提出要改建整修住房的建议,但他总是说:“我住的房子不是很好嘛,修什么?”维修房子的建议就此搁置。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有一次毛泽东去外地视察工作,工作人员趁机将他的住处修缮了一下。但是,当他回来看到室内新的家具后生气地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人民的生活还有困难,不能这样搞嘛!”于是没有办法,工作人员只能按照毛泽东的指示,把室内的家具全部换成了以前的旧家具。

毛泽东在丰泽园的卧室

  1954年10月19日,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华访问,毛泽东在丰泽园接见了他。当他看到毛泽东简陋的住处后,深有感触地说:“回国后要号召印度人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丰泽园故居的每件物品都生动地反映了毛泽东崇高的品德、艰苦奋斗的作风和一心为民的赤子情怀,这些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久珍藏与怀念。

责任编辑:刘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 冀ICP备06000849号-1

网站主办:政协河北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