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一篇光辉文献,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做了集中深入的阐释,指出“两个结合”是我们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系列重要论述集中阐述了“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需要我们深入学习,深刻领会。
从“一个结合”发展为“两个结合”,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第一个结合”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一个传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新中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实际进行“结合”,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相结合,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一个结合”解决的是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关系,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死记硬背、一成不变的教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两个结合”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规律认识的深化,也大大深化了对中华文化当代创新规律的认识,是文化理论和文化建设领域的又一次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结合”基础上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虽然“中国具体实际”包括社会现实和历史文化两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第一个结合”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意蕴,但是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和一定时期认识的局限,长期以来我们党没有明确提出并加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的实践需要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具有重要的时代蕴含。“第二个结合”不仅仅是对“第一个结合”的简单补充,而且是一次重大理论升华和理论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重大论断。在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明“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两个结合”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释,特别是从五个维度对“第二个结合”的文化创新机制进行了集中阐释。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指明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机结合的前提是两者存在契合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第二,“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通过“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成为现代的,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即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第三,“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更深厚的文化根基。第四,“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产生的培根铸魂效应让我们党牢牢掌握思想和文化建设的主动,并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创新发展。第五,“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和基因,两者相结合产生的“化学反应”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质的规定性即主体性。
“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关于中华文化主体性的论述,极大地深化了我们党关于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本源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巩固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这一思想十分精辟,意蕴深邃。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灵魂和支柱,是民族文化认同的根本所依。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在新征程上,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外部环境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就是我们时代的真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灵魂和伟大旗帜,坚持这一思想的指导,就能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保持精神的独立自主性,就能使我们在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面前保持强大的底气和战略定力。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华文化中的主体性地位是我们保持坚定的文化自信的前提和不竭的源泉。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一个新的目标,这就是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式现代化激发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赋予其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我们在现代化进程葆有鲜明的文化标识,在全球化大潮中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者赵剑英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