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ebeizx2024@126.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政协 >> 《文史精华》
北洋政府后期为何没有“民国大总统”
2024-06-23 21:03:00 来源:《文史精华》2024年第1期
A- A+

  八任北洋政府首脑

  中华民国共37年(1912—1949),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是北洋政府(又称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8),共16年;二是国民政府(又称南京政府)时期(1928—1949),共21年。

  北洋政府时期16年,“民国大总统”共有7人8任。

  1.袁世凯(任期1912—1916)——孙中山是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是第二任临时大总统,而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在1913年10月10日选出,是袁世凯。

  2.黎元洪(任期1916—1917、1922—1923)——两度出任大总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病逝,次日黎元洪在北京东厂胡同宅邸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不和,史称“府院之争”。1917年7月,张勋复辟,黎元洪进入外国使馆,最终去职。

  3.冯国璋(任期1917—1918)——黎元洪去职后,冯国璋以副总统代理大总统。1918年,冯国璋与段祺瑞发生直皖之争,皖系政客策划新的总统选举。冯国璋自知当选无望,于8月13日通电辞职。

  4.徐世昌(任期1918—1922)——冯国璋去职后,由直奉都能接受的徐世昌接任。徐世昌是袁世凯最重要的谋士和盟友,可以说在北洋系中的地位仅次于袁世凯。他是文人,却也是中国近代军事体系的奠基人,在袁世凯的天津小站练兵中功不可没。徐世昌是袁世凯之后任职时间最长的大总统。1922年4月至6月,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得胜。在曹锟一再逼宫之下,徐世昌不得不结束了他5年的总统生涯。

  5.黎元洪——徐世昌辞职后,总统一席又是虚位以待。直系军阀对此虽觊觎已久,但顾忌到西南军阀、奉系和国民党的反对,不好直接登上总统宝座。所以,徐世昌辞职当日,曹锟、吴佩孚就领衔直系军阀17人发表通电,表示拥黎元洪出山继任总统职位。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黎元洪为跳板来实现曹、吴的总统之梦。

  6.曹锟(任期1923—1924)——1917年至1920年是皖系主政时期,其后4年是直系军阀主政时期。1923年6月,曹锟派人对黎元洪进行恐吓,迫使黎元洪逃往天津。曹锟又派手下在天津杨村站把黎元洪乘坐的火车扣住,直到黎元洪交出大总统印并签署辞职书后才放行。曹锟利用内政总长高凌霨和议长吴景濂大批收买或威胁国会议员,于1923年10月6日当选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7.段祺瑞(任期1924—1926)——1924年9月至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10月20日,两军激战正酣之际,直系第三军总司令冯玉祥率军撤出前线,回师北京,发动了北京政变,将大总统曹锟软禁于中南海延庆楼。腹背受敌之下,直系军队大败。张作霖、冯玉祥等随后在天津曹家花园召开会议,决议成立中华民国执政府,推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兼总统与总理之职。此时的皖系已不复当年,政府实际由张作霖和冯玉祥把持。

  8.张作霖(1927—1928)——1926年4月6日,段祺瑞被冯玉祥驱逐下台。之后,张作霖击败冯玉祥,完全操控了北京政府。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北洋政府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名义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也是北洋政权最后一个统治者。

  综上可知,从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到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中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北洋政府没有“民国大总统”,只有段祺瑞的“临时执政”和张作霖的“海陆军大元帅”。这是为什么呢?

  “大总统”多名不副实

  其实,当时做不做大总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拥有北洋政府的控制权。这种现象,在北洋政府时期一直存在。

  袁世凯1916年6月病死后,黎元洪坐上了大总统的位置,而段祺瑞则“屈居”内阁总理。但黎元洪并没有掌控北洋政府。段祺瑞虽然只是内阁总理,可一点儿也不影响其主导北洋政府。原因就在于黎元洪手中并无一兵一卒,段祺瑞却手握重兵,而且获得了当时北洋系几乎所有人的支持。段祺瑞曾经担任过北洋六镇其中三镇的统制官,之后又担任陆军总长,他在北洋政府的威望仅次于袁世凯。

  黎元洪在入京之前,是一个拥有实权的副总统兼湖北都督。然而他被袁世凯强行调入京城之后,那就是一个没有一兵一卒的副总统、一个空有其名的副总统。他在派系上既不属于北洋系,又不属于革命党阵营。这也就导致了黎元洪即便当上了总统,也得不到北洋系和革命党任何一方的支持。他之所以能够在袁世凯之后当上大总统,说白了也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南非北”的人物。

  如果段祺瑞不顾南方革命党的反对,执意要当大总统的话,大总统这个位置还真轮不到黎元洪。只不过为了平衡南北两方,段祺瑞才选择了退一步,把“非南非北”的黎元洪推出来堵住了人之众口。但是,实权仍然在段祺瑞手中。

  1918年,冯国璋结束了以副总统代行大总统职权的生涯,大总统一职再度空缺。谁来当大总统?是资历足够深厚的徐世昌。1920年,段祺瑞在直皖战争中输给了曹锟和吴佩孚,曹、吴控制了北洋政府。但曹锟并没有马上取代徐世昌,因为时机还没到。一直到了1922年,直系在第二次直奉之役中取胜,才逼走了徐世昌。徐之后,还历经周自齐、黎元洪、高凌霨3人,当然周、高2人是以总理之职摄行大总统之权。一直到了1923年10月,曹锟才通过贿选当上了大总统。

  很明显,当不当大总统,对于能不能控制北洋政府其实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也有特别看重“大总统”这个名号的人,那就是曹锟。曹锟为了当上“大总统”可谓处心积虑、不择手段。那届选举中,曹锟以480票当选,而拥有巨大威望的孙中山却仅得33票,其秘密就在于贿赂议员。曹锟给每人投票选他的议员5000元,共用去贿款1356万元。他虽然不惜血本地夺得梦寐以求的“大总统”,但在名誉上也付出沉重代价,被社会舆论称作“贿选总统”。

  张作霖在1924年取得了第二次直奉战争的胜利之后,也不是不想当“总统”,只不过比曹锟、吴佩孚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当大总统,第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他没有控制京城——发动北京政变、控制了京畿地区的冯玉祥,虽然实力不如张作霖,但也不可小觑。而冯玉祥自知实力不如张作霖,更不想成为“天下共击之”的目标,所以也只能选择退一步。

  在张、冯二人都不可能出任大总统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把资历够深、但已经没有威胁的段祺瑞推出来当临时执政。段祺瑞虽然成为了北洋政府表面上的首脑,实际上是冯玉祥和张作霖的傀儡。

  张作霖对于冯玉祥一直占据京城心有不满,于是在1925年选择和直系合作,打败了冯玉祥。冯玉祥在1926年通电下野并出走之后,张作霖才算相对完整地控制了北洋政府。这个时候,张作霖能不能选择当大总统呢?

  可以,但是代价太大。

  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复杂,直系孙传芳盘踞在东南一带,吴佩孚盘踞在长江中游,两广地区各派势力也对北方虎视眈眈。张作霖如果执意要当大总统,很可能引起其他几方的嫉恨,属于图虚名而受实害。

  所以,张作霖在这点儿上比曹锟聪明,他作为北洋政府实际的掌控者,给自己搞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海陆空大元帅”职衔,以此来彰显其在北洋政府的特殊地位。

责任编辑:刘丽婕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 冀ICP备06000849号-1

网站主办:政协河北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