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ebeizx2024@126.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政协 >> 《文史精华》
中国人民防空事业的创立与发展
2024-09-15 17:05:00 来源:《文史精华》2024年第7期
A- A+

  在我国人民防空历史上,1950年10月31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党中央决定成立全国防空筹委会,从此开创了新中国人民防空事业。2010年7月10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家人防办确定1950年10月31日为新中国人民防空日。 

  现如今,中国人民防空事业已走过了74年的光辉历程。认真回顾中国人民防空的创立与发展历史,对于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加强新时代人民防空事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解放初期严峻的防空形势与上海“二·六大轰炸”

  1948年8月9日,中央军委针对一些城市相继解放,国民党空军的空袭日益增多的形势,提出在城市要地实行“积极防空”的方针并明确规定:解放区各大城市及各军区司令部驻地,均应设防空司令部,负责组织和督促进行各种有关防空工作。

  1949年4月,为了保卫北平,华北军区成立了平津卫戍区防空司令部,由聂荣臻任司令员。4月23日南京解放,此时的国民党军队已成强弩之末。蒋介石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便仓皇逃往台湾。华东军区随即组建南京防空司令部。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7月初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成立了上海防空处。此后,在相继解放的沿海一些主要城市成立了防空指挥部,对北平、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广州等主要大城市和重要工业区,开始增强防空力量。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彻底推翻,历尽磨难和战乱的中华民族从此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然而,蒋介石并不甘心失败,他命令国民党海空军加强舟山群岛的防御工事,并仗着空军优势,以舟山群岛为基地,频繁地对上海、南京等大城市进行轰炸、袭扰。自1949年6月4日至1950年5月11日,国民党空军对上海累计轰炸扫射共71次,投弹593枚,造成4500余人伤亡,给人民财产安全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其中伤亡最为惨烈、影响最大的就是1950年的“二·六大轰炸”。

  1950年2月6日12时25分至13时52分,国民党空军从舟山群岛出动17架飞机,其中B-24飞机12架、B-25飞机两架、P-51飞机两架、P-38飞机1架,窜入上海上空,分两批对上海电力公司及沪南、闸北水电公司等地区投弹67枚,炸死市民542人,炸伤836人,炸毁房屋1180间。

  此次轰炸,除了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及房屋倒塌外,还导致上海的电力和自来水供应中断。其中以当时上海最大的发电厂——杨树浦发电厂遭到的破坏最为严重,厂区共被15枚炸弹命中,其中有9枚命中发电厂的厂房及设备,输煤设备全部被炸毁;另有13台锅炉和6台汽轮机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其中一台主发电机严重受损,电厂当时15万千瓦的正常负荷迅速下降至零。由此造成了上海大面积的停电,电灯不亮、工厂停工、民居停水、商店停业,大上海“十里洋场”陷入一片黑暗与恐慌,人民生活受到很大影响。

  苏联协助上海防空及人防体系的初步构建

  此次轰炸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黑色记忆,加之由朝鲜战争引发的严峻局势,引起了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人民防空工作的高度重视,并迅速作出决策,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

  首先是请苏联派出防空军,协助上海防空处共同保卫上海领空。当时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得知上海连续遭到轰炸的消息后十分焦急,紧急约见苏联领导人,希望得到苏联空军的支持。经过会谈,斯大林同意了这一请求,决定组织一支强大的防空混合集团军派往上海,负责上海的防空任务。

  陈毅等上海党政军负责人得知苏联空军援助的消息后,十分高兴,立刻部署准备工作。上海警备司令部派出97师、99师、100师官兵,并动员上万名上海老百姓,连夜突击扩建江湾机场、大场机场、龙华机场。与此同时,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粟裕调集了160个连队参加防空基地建设,这些部队官兵在上海、南京、徐州、济南、青岛等地建立了9个一级机场、1个简易机场,还有5个飞行基地、6个场站、1个飞机修理中心。

  1950年2月25日,由苏联防空军巴基斯基中将率领的苏军防空混合集团军的45架拉-11战斗机和60架轰炸机先期到达上海。3月,38架米格-15歼击机也抵达上海,并迅速对上海、苏州、杭州等地进行防空部署,立即逆转了空中力量的差距。1950年3月23日,首次在上海领空击落国民党空B-24飞机两架。4月2日、18日,分别击落两架敌机,沉重打击其嚣张气焰,掌握了上海制空权,鼓舞了上海军民士气,稳定了人心。

  1951年初,中央同意苏军撤离上海的意见,但希望苏军留下全部防空武器,并在短时间内教会我军使用这些武器。不久,我军官兵基本掌握了防空武器的使用。

  其次,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市成立人民防空机构。1950年10月31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召开会议研究全国的防空问题,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于当日向各中央局、分局发出了《关于准备人民防空工作问题》的电报,标志着新中国人民防空事业的创立。中央人民防空筹备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办事机构设在公安部,并组织开办了首期全国人民防空干部培训班。

  1951年5月,成立了中央人民防空委员会。不久,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制定了“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的人民防空工作方针,周恩来兼任中央人民防空最高领导职务,并在沈阳、大连等36个内地和沿海大中城市开展人民防空工作,相应成立人民防空领导机构,修建人民防空工事,建立防空袭警报设施。

  第三,加强空军部队组建及防空人才培养。在苏联方面的培训下,解放军的空军部队很快组建起来。1950年6月19日,解放军第一支具有实战能力的航空兵部队——空军第四混成旅在南京正式成立,先后进驻徐州、上海机场。之所以取“第4混成旅”这个名字,一是因为要和苏联援华部队的建制相匹配,便于接受苏军装备。二是因为“四”对解放军来说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数字,不论是北伐时的叶挺独立团所在的“钢四军”,还是朱毛领导下的红4军,都是我党建军早期的重要部队。同时,在沈阳成立防空学校,由各大军区输送学员,系统学习防空知识及防空武器使用技能,培养出我国第一代防空人才。

  人防目标的重大转变与人防事业接续发展

  1969年2月15日,苏联边防军悍然入侵我国领土珍宝岛,我军进行自卫反击,胜利地保卫了祖国的神圣领土。珍宝岛事件后,中苏边境军事形势十分紧张,苏联加紧在我国北部数千公里国境线上调集兵力118万、14,300辆坦克、4200架飞机,随时准备对中国发起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苏联太平洋舰队的兵力也增加到了13万人,对我国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

  中央根据对苏联军事威胁的战略判断和我国国防安全的严峻形势,作出了全国转入临战准备状态的战略决策,毛泽东向全党、全军、全国人民提出了“要准备打仗”,号召全国人民“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以应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

  在此形势下,人民防空的责任愈加重大。为了加强对全国人民防空的组织领导,成立了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周恩来担任组长,办事机构设在总参谋部。全国各地立即掀起了人防战备工作热潮,组织人民群众深挖防空洞,动员人口疏散,组建各种防空专业队伍。同时,加强人民防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防空意识,减少人民群众恐慌心理。大敌当前,中国举国皆兵,迅速进入“八亿人民八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的状态。那个时代,防空洞和防空警报几乎成了每个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1978年10月,中央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确立了“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人民防空建设方针。

  1986年12月1日,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和建设部在厦门市召开了人防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人民防空建设的发展方向,促进了平战结合的实现,保证了人民防空建设健康稳步地向前推进。厦门会议后,各大中城市陆续建设了一批人防大型工程。

  1996年10月29日,关于人民防空的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出台,并于1997年1月1日正式施行。随后,各省份、地市也相应制定了适合本地区情况的实施办法和条例,使人民防空建设走上了法治化的轨道。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人民防空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成为人民防空新的历史使命。

  目前,广大人防干部职工正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上提出的“人民防空是国之大事,是国家战略,是长期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国防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坚持“人民防空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坚持把人防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构建与国家安全和发展需要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民防空体系,确保战时在有效应对现代空袭,平时在有效服务、应急支援中发挥更大作用,奋力开创新时代人民防空事业新局面。(潘春华)

责任编辑:刘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 冀ICP备06000849号-1

网站主办:政协河北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