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颖超(1904-1992)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她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她总是站在斗争的前列,为中国人民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令人称道的是,她虽位高却不自居,总是一以贯之地模范执行党的廉洁纪律,从不搞特殊。她曾反复强调,“领导者的言行要考虑影响”,“做每一件事都要想着人民,想着党的利益”。的确,从她对待和处置礼物的几件事上,即可管窥一斑。
“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
1961年春节前夕,周恩来和邓颖超收到了周恩来家乡江苏省淮安县(今淮安市)委托人捎来的莲子和藕粉等土特产,于是当即委托办公室回信,并寄去100元钱的费用。
1月16日,淮安县委收到了来自中南海的一封沉甸甸的信:“你县送给周总理和邓大姐的藕粉、莲子、馓子、工艺品以及针织品都已收到了。你们对周总理的热爱和关怀,他们是知道的。”
接下来,信里又强调:“但是周总理和邓颖超认为,在中央三令五申不准送礼的情况下,你们这样做是不好的。”“现在周总理和邓大姐从他们的薪金中拿出一百元寄给你们,作为偿付藕粉、莲子、馓子、工艺品的价款。其他的一些针织品,待以后有便人再带给你们。”
信中还郑重地说:“总理指示将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通知寄给你们一份,请仔细研究,并望严格执行。”
随着那封信,总理办公室的承办人员还按照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嘱托,附寄了一份《中共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和停止新建招待所的通知》。这份通知有着非同寻常的背景:1960年,全国各地普遍出现粮食紧张的局面,能否公正合理地调配有限的粮食资源,使最需要粮食的地区得到补给,事关社会大局稳定。但就在粮食调运最紧张的时候,某省一方面要求中央给他们调进粮食,一方面又给中央送来5万斤鱼。周恩来知道后十分生气,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对此提出严厉批评:“送中央5万斤鱼,简直胡闹。为什么要中央调粮又送鱼?”“全国从今以后,不许送中央一针一线一条鱼,要作全面通报,严格禁止。”会后,周恩来指定负责国务院日常工作的习仲勋、齐燕铭等起草了这份通知。通知共有5条规定,其中前两条是:一切单位都不准向任何单位和个人赠送礼物,也不准借用任何名义变相送礼;各厂矿、企业、人民公社试制成功的新产品,除对其直接主管部门可以送一份样品外,不许以献礼或其他名义赠送给上级机关或其他单位和个人。
在随信附寄给故乡的这份文件上,周恩来还亲笔醒目地写上指示,要江苏省委、淮阴地委和淮安县委负责同志认真阅读,坚决按照通知的精神办。
这封信不足200字,可是内容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这封信反映出的周恩来、邓颖超的清廉作风值得我们称道和提倡,信的字里行间体现出来的“拒礼”艺术,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和品味。在总理夫妇看来,对于故乡的深情和关怀以及人情味,不能表现在接纳家乡人的这份礼物上,而应是从深层次的国家纪律层面上来考量:请客送礼不仅会加重人民的负担,更严重的是会助长一种腐败的社会风气,这是绝对需要杜绝的。
“关键还是自己要掌握好”
1967年4月,周恩来赴广州视察工作,卫士高振普等人随行。
周恩来在广州工作的数日行程,安排得满满当当,身边的工作人员也是连轴转,根本不可能抽出一丁点儿时间出去游览或者放松一下。
从广州离开的前一天晚上,当地的一位领导找到高振普等人,送来了11小筐水果,说:“你们这几天太忙了,没时间买东西,我们就给你们送来一点儿水果,每人1筐,共11筐。”见状,周恩来的随行工作人员连忙摆手推辞,表明态度说:“我们有纪律,不能擅自收礼。”然而,那位领导早有准备,继续坚持说:“我们知道你们有纪律,这些水果不是白送给你们的,你们可以付钱,每筐1元,共11元。”说完,这位领导还掏出了发票。见到这种坚决的态度,大家商量了一下,觉得这是自己花钱买的,不算收礼,而且看这1小筐水果,差不多也就值1块钱。再说了,也应该给人家一个台阶下嘛。随即,几位工作人员每人掏出1块钱,付费给了那位领导。
对这个事情,一直在忙碌视察的周恩来开始并不知情,直到回到北京后,他才发现了这11筐水果,就很严肃地询问高振普是怎么回事。高振普将这11筐水果的来龙去脉详细作了汇报,周恩来因为回去要处理很多急事,沉吟一下,便转头对高振普认真地说:“回去让邓大姐处理吧。”
回到中南海西花厅后,高振普立即找到邓颖超,把这件事一五一十地汇报了一遍。
邓颖超听完后,并没有马上发表意见,而是采取一种实事求是的做法,先让大家把水果筐打开,称一下每一样水果的重量,再按市场价计算一下,这一筐水果到底值多少钱。大家丝毫不敢懈怠,赶紧照做。待这些水果清清楚楚过秤后,算出来的结果是每筐水果共1.78元,比他们花的钱多了0.78元。
在事实面前,高振普这一下目瞪口呆了,脸“唰”地红到了耳根。他赶紧承认了错误,说自己办事太不认真了,没有仔细核对价钱就收下了,归根到底是自己的纪律意识不强,今后一定要吸取教训,杜绝再有类似情况发生。
邓颖超又严肃地问:“这次的事,你打算怎么处理?”
高振普诚恳地说:“我们把钱补上,再写一份检查,寄去广州。”
邓颖超这才点了点头。后来,她在一次会议上还提起了这件事,对大家说:“通过这件事来看,要坚持一个好的制度有多么不易呀,你想坚持了,外界还会不停地影响你,关键还是你们自己要掌握好。”
“粮票和钱你们得收下”
1970年,邓颖超陪外宾去延安参观。在参观完毕返回北京时,延安人民想带点儿礼物给总理。大家商量来商量去,还是几位年龄大的同志建议:“总理爱吃咱延安产的小米,就捎2斤小米吧!”随即,大家便将2斤当年新产的小米,用一个小布袋装起来,送给邓颖超。
邓颖超笑着对大家说:“延安的小米,恩来同志见了一定很高兴。吃上延安的小米,就像是回了一趟老家。”说得大家都愉快地笑了起来。接着,邓颖超又说:“不过,粮票和钱你们得收下。我们党有规矩,不送礼。要不我带回去了,恩来同志肯定会批评我的。”
大家说:“2斤小米怎么好收钱和粮票呢?这是我们延安人民的一点儿心意。”
邓颖超和蔼地说:“延安人民的心意,恩来同志一定很感激。但他从来不违背党的规定,不然,你们这里出小米,他们那里出别的特产,大家你送一点儿,我送一点儿,那我们家里还了得!共产党不能搞这一套。”这一番话说得大家心悦诚服。
就这样,邓颖超留下粮票和钱,才带走了2斤小米。
“这是他们的一片心呀,但是我要付钱给他们”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病逝。在追悼会结束之后,邓颖超看见大家一个个心情沉重、泪流不止,便强忍着悲痛安慰大家:“恩来去世了,你们都很悲痛,我也很悲痛,但是,悲伤和眼泪不顶用,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这位看上去瘦小的老人,在安排好总理的身后事后,迎来了一个新的春节。只可惜,西花厅的这年春节,注定是冷清寂静的。然而,邓颖超没有忘记安慰人民,人民也没有忘记邓颖超。在这年春节前夕,人民日报社给西花厅寄来一个包裹,并且还附有一封信。
邓颖超十分疑惑地打开这个包裹,只见里面是一件崭新的绸面丝棉袄,一看就是刚做的,捧起来闻了一闻,感觉仍旧散发着新面料的温馨味道。接着,她又带着几分好奇缓缓打开了那封信,戴上老花镜慢慢读下去。原来是天津红桥区服装二厂的73名青年工人给邓颖超写来的慰问信,而棉袄也是这73位工人给邓颖超的新年礼物,以此一针一线缝制好的棉袄,聊以表达对邓颖超的敬意。
邓颖超读完信后,心里顿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她连忙脱下上衣,把这件小棉袄穿上,对着镜子一瞧,笑容难得地浮上脸庞,自言自语一句:“这大小正合身着呢。”
试完衣服,邓颖超感慨地想:“这73位工人从来没有见过她,却能做出这么合身的棉衣,可见是费了不少心血的呀。”想到这里,邓颖超忍不住又流下了眼泪。可是邓颖超也有些左右为难起来:因为自己一辈子从来不收人家的礼物,可是这件棉衣的意义太重大了,她又不得不收。
旁边的秘书赵炜看出了邓颖超的犹豫,便建议说:“您应该接受他们的心意,决不能退回棉袄。”
邓颖超含着眼泪询问:“这是他们的一片心呀,但是我要付钱给他们,你说30元够不够?”
赵炜点了点头。随即,邓颖超叮嘱赵炜立即动笔,给天津工人们回复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
红桥区服装二厂的七十三位青年工人同志们:
现遵邓颖超嘱,复信给你们,你们厂的七十三位工人同志亲手缝制的丝棉袄送给她,已经收到。
青年工人们一针一线缝的这件棉衣,正是穿在身上,暖在心里,你们的革命感情使她非常感动,她感谢你们对她的关怀和慰问。
但她从来不收礼物的,能退的就退,不能退的就自己付款,这件棉衣就不退回了,理解你们的心意,如果退回会使你们难过的,所以寄去30元作为成本费,这笔钱如不好处理,可购买书籍和学习用品。
3月16日,天津的73位工人收到了这份寄自中南海的复信,大家欣喜若狂之际也不由得热泪盈眶,打心眼里认为:这样的一位老领导就像自己身边的长辈一样亲切可敬啊。
一年又一年,邓颖超对天津这73位工人的温暖之举一直铭记于心。1984年6月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闭幕后,她终于有机会来到天津。在工作人员的打听下,邓颖超找到了这73位工人的下落。此时已历经8年,其中一位工人已经去世,还有一位重病休养,除此之外其他人都到齐了。邓颖超很是开心,热情地走上去与大家亲切握手。大家担心邓颖超吃不消,但是她依然坚持与每个人握完手并致谢。随后,邓颖超又亲切地和大家聊天并合影。这是邓颖超在周总理去世后,过得最开心的一段时光了。
“这种做法有极特殊之嫌,不可为的”
昆明军区思茅军分区司令员范金标,曾经当过周恩来的警卫员。
1979年7月初,范金标委托中国民航班机机组给邓颖超捎来了一篓子芒果。邓颖超收到芒果后,觉得范金标很讲情义,惦记着在总理去世后她的状况,心里未免浮现出丝丝安慰。但是,她转念一想:“这种行为还是有些欠妥的,我不能白收人家的礼物。”
于是,邓颖超坐到写字台前,郑重地提笔给中国民航总局的领导写去了一封信:
中国人民民航总局沈图、张瑞霭同志:
七月四日我得到昆明军区的电话,通知我在当日民航班机给我带来一些芒果,我已无法回答勿带。次日我派人取回,知是范金标同志带给我的,便不好退回,现将我给他的回信,请你们一阅,并烦你们去昆明的班机转交给他。内附人民币十元。另外,请你们告诉国内各路班机的同志们,今后凡是遇到有人托他们带东西给我时,请告对方根据我的通知不允许你们带,并婉言解释为盼,因为这种做法有极特殊之嫌,不可为的。
敬礼!
邓颖超
一九七九年七月六日
后来,机组人员再遇到类似情况时,一一都给予了婉言拒绝。(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