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初期,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共中央东北局在短时期内建立了以东北抗日英雄邓铁梅、杨靖宇、李红光名字命名的邓铁梅支队、杨靖宇支队和李红光支队,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94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在给山东分局关于调4个师去东北开辟工作的指示中提出:“据胶东区党委派人在大连侦察报告,我党我军目前在东北极好发展。为利用目前国民党及其军队尚未到达东北(估计短时间内不能到达)以前的时机,迅速发展我之力量,争取我在东北之巩固地位,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5万至3万人,分散经海道进入东北活动,并派萧华前去统一指挥。我军进入东北活动,一律不事声张,不用八路军名义,而用东北义勇军及东北其他地方军名义。”
抗战胜利前的1945年8月14日,中华民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苏联确认中华民国是中国的合法政府。苏联红军进入东北时,在苏联野营训练的东北抗日联军(以下简称“东北抗联”),随苏联红军陆续进驻东北57个城市,担任苏军卫戍司令部副司令(司令由苏联驻军最高将领担任),其中冯仲云去了沈阳,周保中进驻长春,李兆麟到达哈尔滨,王明贵去齐齐哈尔,王钧去北安,彭施鲁去佳木斯。回到东北的东北抗联以东北人民自卫军的名义开始建立革命政权,发展地方武装,协助苏联红军维持社会治安。而进入东北的八路军用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是苏联红军可以接受的,也可避免引起国民党的警觉。因为东北义勇军和后来发展的东北抗联,是14年抗战期间在东北地区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主要力量。
1945年1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林彪任总司令,彭真、罗荣桓分别任第一、第二政委。以东北抗联为骨干的东北人民自卫军并入东北人民自治军。原东北抗联主要领导人、东北人民自卫军总司令周保中被任命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三副总司令。其他抗联将领也担任了东北人民自治军各军区、军分区的负责人。
12月26日,中共中央致电东北局:“抗日联军过去有长期抗日的历史,与东北人民有密切联系,在关内有相当的影响,因此我们应充分地利用。除杨靖宇、赵尚志、邓铁梅支队急应成立外,应将抗联各军干部适当地分配在过去抗联各军及其他义勇军活动之地区。各区可根据当地情况,以适当名义组织部队,恢复与扩大抗联与群众的联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这是中共中央第一次公开提出用东北抗日英雄的名字组建部队。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指示,1946年1月12日,东北局书记彭真致电北满、西满、南满、东满各分局负责人高岗、陈云、吕正操、李富春、程世才、萧华、周保中、张启龙、万毅并报中共中央,下达了用东北抗日英雄的名字组建部队的指示,除了之前成立的邓铁梅支队,又成立了杨靖宇支队和李红光支队。然而,中共中央和东北局以东北抗联名义组建部队的行动还是引起了国民党方面的注意,他们无理提出东北抗联“不合法”。
1月30日,彭真再次致电各分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并报中共中央,反驳了国民党所谓东北抗联“不合法”的提法。电文中说,沈阳以南的南满地区,在1月13日已全部为我军所控制,并已成立民主政府。根据停战命令,应归我军所驻扎,国民党军队开入即为违犯停战命令,我必须以最大决心确保勿失。东满、北满及西满的北部地区,应即以东北抗联及地下抗日军所组成之自卫军出面力求控制,并由原东北抗联领导人李兆麟发表声明,九一八后抗联浴血抗战10余年,始得有今日之解放,因此最有资格、最有权利代表国家、代表国民政府接收该地区政权。
邓铁梅支队:我军进入东北的先遣队
1945年9月9日,中共胶东区党委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决定组织党的临时工作委员会,由胶东区党委社会部部长邹大鹏担任工委书记,吕其恩、于克等为委员。工委对外称山东八路军海上挺进东北先遣支队司令部,吕其恩为司令员,邹大鹏为政委。工委带领100多名情报人员、城工干部和一支精干的武装部队,携带电台,从烟台渡过渤海,从大连庄河县(今庄河市)登陆。中共胶东区大连支部派赵恩光率领由300人组成的工人武装队伍,到庄河与邹大鹏、吕其恩率领的东北先遣支队会合。9月12日,由吕其恩主持召开会议,邹大鹏在会上宣布成立庄河县民主联合政府。
9月17日,先遣支队进入安东(今丹东)。9月底,安东市保安司令部成立,吕其恩任司令员,邹大鹏任政委,张奎任参谋长。11月,经中共中央东北局批准,中共安东省工委决定在岫岩建立以抗日民族英雄邓铁梅命名的邓铁梅支队。
邓铁梅(1892-1934),原名邓古儒,字铁梅,生于辽宁本溪县(今本溪市)磨石峪邓家村的一户没落士绅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邓铁梅在辽宁岫岩县组建东北民众自卫军,任总司令。1931年12月26日,邓铁梅指挥东北民众自卫军夜袭凤城县(今凤城市),共毙伤日伪军50余人,缴获枪支300余支和大批军用物资及弹药。此役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邓铁梅及其领导的东北民众自卫军在辽东一带威名远播。东北民众自卫军首战告捷,吸引了大批抗日武装参加,至1932年10月,连同收编的各地武装力量,东北民众自卫军人数已达1.5万人,先后进行了袭击岫岩城、智取卡巴岭三义庙等大小战斗近百次,并在丹东、凤城与岫岩等处建立了根据地。这时,时任满洲团省委书记邹大鹏来到邓铁梅的民众自卫军。邹大鹏向邓铁梅建议在军队中设立政治工作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发动群众,组织农民协会。邓铁梅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委任邹大鹏为政治工作部主任。从此,部队里每周进行一次政治教育,军官每周有两个半天上政治课。经过学习,民众自卫军官兵斗争觉悟迅速提高,组织纪律性得到加强,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后邓铁梅的队伍改名为东北义勇军第28路军,直接指挥的部队达到1.6万余人。1934年5月,邓铁梅因病被送到岫岩小蔡沟张家堡子亲属家中养病,其间被叛徒出卖而不幸被捕,押解在沈阳陆军监狱。1934年9月28日夜,邓铁梅被杀害,时年42岁。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称邓铁梅是“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
中共安东省委任命邹大鹏为邓铁梅支队司令员,李辉为政委。全支队共有指战员约5000人。这支队伍的建立,有力地保障了中共岫岩中心县委和之后庄岫地委所辖地区的政权建设以及反奸清算斗争的进行,扩大了人民军队在当地群众中的影响。由于岫岩老百姓都知道邹大鹏是邓铁梅28路军的政治部主任,邓铁梅的老部队又回来了,给予了这支部队支持和认可。
邓铁梅支队在庄河和岫岩地区站稳脚跟后,邹大鹏经过深入调查,向中央发电详细地报告了东北的真实情况。根据邹大鹏及其他各方面反映的东北情况和全国的形势,经过慎重研究,中共中央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要战略方针,决定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挺进东北,建立背靠苏联、连接蒙古的强大根据地。中共中央还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东北局,陆续派出部队10万人、干部2万多人,包括中央政治局委员4名、中央委员20人、候补中央委员10人,分头进入东北。
邹大鹏领导的邓铁梅支队是中国共产党进入东北的先遣队,所携带的电台也是我军最早进入东北的电台。邹大鹏反映的情况对中共中央制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重大战略决策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高度赞扬。邓铁梅支队的发展壮大也为中共中央提出以东北抗日英雄名字组建部队提供了启示和经验。邹大鹏先后担任中共中央东北局社会部第二部长、中央社会部副部长、中央军委联络部部长,政务院情报总署署长、中央调查部常务副部长,成为国家和军队情报工作重要领导人。
杨靖宇支队:永不消失的部队
1945年10月24日,山东滨海军区滨北军分区政委刘西元率领胶东军区3师18团3营到达东北通化。当时,通化城中还有日伪警察部队、国民党部队和一些土匪。刘西元组建辽东人民自治军通化支队,同时成立中共通化地委,刘西元担任地委书记、通化支队司令员兼政委。为了防止八路军身份暴露,刘西元化名刘东元。通化支队接管了通化市的电台、报社、弹药库、铁路等重要部门。随着通化支队的壮大,通化城内的国民党部队和土匪武装不得不离开城内,到临江等地活动。
11月4日,国民党部队和附近的土匪武装相勾结,集结1000余人向通化城发起进攻。刘西元得到消息后,马上组织部队进行反击,同时转告东北挺进纵队司令员万毅,请求支援。万毅率部及时赶到,与通化支队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敌军全线溃逃。12月15日,国民党通化县党部书记孙耕尧与日本战犯原关东军一二五师团参谋长藤田实彦会面,密商暴动计划,并确定暴动时间为1946年2月3日。2月3日凌晨,通化城内电灯同时闪灭二次,之后全熄,山城漆黑一片。与此同时,以孙耕尧为首、藤田实彦为军事指挥,纠集的日伪残余势力、国民党、土匪5000多人,从各潜伏地出发,荷枪实弹叫喊着,向驻通化我党政军部门发起攻击。通化支队在朝鲜义勇军和炮兵学校的支援下,经过10余小时的激战,于当日下午平息暴乱,取得歼敌500余人,俘虏3000余人,缴获机枪5挺、步枪500余支、手枪100余支的辉煌战果。通化城内的社会秩序得到了好转,为延安的军事院校入驻通化创造了稳定的环境。之后,东北军政大学、东北炮校、东北兵工学校、东北航空学校相继在通化成立,通化成为人民军队军事院校的摇篮。
1946年2月13日,通化保安司令部成立,东北军政大学第一副校长何长工任司令员,通化省委书记吴溉之任政委,东北军政大学第二副校长朱瑞任第一副司令员,刘西元任第二副司令员。2月19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政委彭真、罗荣桓发布命令:“通化支队改编为通化保安司令部杨靖宇支队,刘西元任司令员兼政委,将原冀热辽军区16军分区58团、辽宁保安3旅9团编入杨靖宇支队。”部队人数由1000余人增加到了9000余人。
通化是杨靖宇将军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杨靖宇是家喻户晓的抗日英雄,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1932年,他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军长兼政委、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率领东北抗日联军转战于白山黑水之间。1939年10月,日本关东军制订了针对杨靖宇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的作战计划。在日军疯狂围攻下,杨靖宇带领抗联第1路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孤身一人与大量敌人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在濛江县(今吉林省靖宇县)壮烈牺牲。
杨靖宇支队成立后,成为东北民主联军的一支主力部队,在辽东剿匪、四保临江、辽沈战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杨靖宇支队经历了13次转隶、18次改编,仍然保留建制和称号,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3集团军某合成旅,被誉为“永不消失的部队”。刘西元后来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副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40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47军副政委、第38军政委。1955年,刘西元被授予中将军衔。
李红光支队:一支由朝鲜族官兵组建的部队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一直战斗在华北抗日战场的朝鲜义勇军来到东北,准备进入朝鲜。当时,金日成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分队已经随苏联红军进入朝鲜,占领朝鲜北部的苏联红军以不允许朝鲜有第二支武装为由,拒绝来自华北的朝鲜义勇军入境。在这种情况下,朝鲜义勇军司令员武亭在沈阳召开朝鲜义勇军军人大会,宣布把全军暂分成3个支队,其中第1支队留在南满,王子仁(崔仁)任第1支队支队长,方虎山任政委。
11月末,王子仁和方虎山率部移驻抚顺,先后合并在安东、宽甸、桓仁、濛江等一带活动的朝鲜义勇军鸭绿江支队和在营口一带活动的朝鲜独立大队。1946年2月19日,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林彪,政委彭真、罗荣桓发布命令:朝鲜义勇军第1支队改称李红光支队,隶属辽东军区通化保安司令部。金雄任司令员,方虎山任政委,王子仁任副司令员。
李红光(1910-1935),朝鲜族,出生于朝鲜京畿道龙岩郡,1926年定居在吉林省伊通县(今伊通满族自治县)流沙嘴子屯。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东北第一支抗日武装——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1军第4纵队在磐石地区宣告成立,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32军南满游击队,杨靖宇任队长兼政委,李红光任教导队政委。1933年9月,南满游击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独立师,杨靖宇任师长兼政委,李红光任师参谋长。1934年1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委,李红光任第1师师长兼政委。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李红光与杨靖宇等共产党人领导的东北人民抗日武装,在白山黑水间坚持斗争,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1935年5月12日,李红光在与日伪军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时年25岁。为纪念这位抗日英雄,杨靖宇在创作《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军歌》时将他的名字写进歌词:“高悬在我们的天空中,普照着胜利军旗的红光,冲锋呀!我们的第一路军!”
新任李红光支队司令员金雄来自新四军,也是朝鲜族干部,毕业于南京中央军官学校,1937年投身革命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任新四军3师8旅作训科科长、22团参谋长。李红光支队奉命与杨靖宇支队一起,肃清盘踞在柳河、新岭、辑安、通化、临江、抚松一带山岳密林中的土匪。到1946年7月为止,支队共进行大小战斗100余次,毙伤土匪500余人,俘虏400余人,接受投降改编1000余人,缴获枪械1300余支,基本肃清了通化地区的大股土匪,为建立长白山根据地扫清了障碍。
1946年9月,东北国民党军司令杜聿明动员10多万兵力,按照蒋介石“先南后北”的战略,大举进攻南满。11月,南满根据地只剩下临江、长白、濛江、抚松4个县,是否能守住长白山根据地,直接关系到东北民主联军坚持南满、巩固北满的战略方针能不能实现。1946年12月17日至1947年4月3日,国民党连续4次进攻临江。为了反击国民党军的进犯,东北民主联军开展了著名的四保临江战役。在战役前夕,李红光支队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独立4师,王子仁任师长,方虎山任师政委。金雄回到朝鲜任朝鲜人民军总参谋部训练局局长。
在一保临江战斗中,独立4师在零下30摄氏度的刺骨严寒中,坚守从辉南到濛江的长达200里防线,打退国民党六十军的进攻,保障了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挺进敌后,克敌据点20余个,歼敌3000余人。1947年1月开始的二保临江战斗中,独立4师彻夜埋伏在杨家子山3尺深的雪地上,之后歼灭国民党军第二〇七师1个团。在第三次保卫临江的战斗中,独立4师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金川县城(今金川镇)和辉南县城,全歼国民党六十军二十一师的1个团和1个保安团。在第四次保卫临江的战斗中,独立4师受命在梅河口、海龙、朝阳镇之间,破坏铁路,阻击从长春、吉林来犯之敌,于3月8日消灭进攻辉南的敌六十军一八四师五四四团,并于4月3日进占梅河口、海龙、朝阳镇。
1947年5月,独立4师奉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劲光、政委萧华命令,来到沈(阳)铁(岭)抚(顺)联合县境内活动。5月23日,独立4师派两个团破坏梅河口—吉林铁路,打响了东北民主联军夏季攻势的首战。5月31日,独立4师占领战略重镇海龙。此外,还配合第3纵队解放了东丰、西丰县城,消灭国民党青年军第二师的1个团,打乱了敌人在沈(阳)吉(林)、梅(河口)吉(林)线的防御体系。从5月底到6月初,我军连续解放梅河口、辽源,最后控制了沈吉线大部和梅(河口)四(平)线,胜利结束了夏季攻势。在辽沈战役中,独立4师参加了围困长春和解放沈阳的战斗,特别是在沈阳战役中,独立4师以强大的政治攻势和迅猛的进攻双管齐下,迫使国民党军暂编五十三师投诚,五十三军一三〇师投降。
李红光支队非常重视干部的培养,1946年10月在抚松建立了军政干部学校。1947年3月,李红光支队政治学校在抚松成立,这是东北民主联军唯一一所以政治学校名义建立的陆军中学。这所学校开设文化课、马列主义基础理论课和军事训练课。到1948年12月止,以上两所学校共培养出450余名毕业生。
1949年7月,中央军委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决定东北野战军的朝鲜官兵全部回国。方虎山率李红光支队(东北军区166师)进入朝鲜,部队改编为朝鲜人民军第六师团,成为朝鲜人民军主力部队,方虎山任少将师团长。(王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