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
聚焦“六链五群” 打造产业协作标杆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破领域之一。牵手11年,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取得哪些成果?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牛鼻子”。央企在雄安新区设立各类机构超过300家,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长到2024年的1万多家……这些数字,让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河北省委专职副主委范社岭非常振奋。
以“链”为媒、优势互补,京津冀掀起一场产业协作新浪潮。
范社岭委员说,京津冀三地立足区域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以“六链五群”为协同发力点,加快产业成龙配套、成链成群,让三地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区域竞争力不断提升。
以“链”破局、以“群”图强。三地联合打造氢能、生物医药、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高端仪器设备和工业母机、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6条重点产业链,共同培育集成电路、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电力装备、安全应急装备5个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11年来,京津冀区域经济总量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2024年区域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
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方位、高质量深入推进的阶段,如何在产业协同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范社岭委员建议,三地进一步深化实化“六链五群”工作,加强重点平台载体建设,打造标杆示范,协同谋划布局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协作“施工图”变成“实景图”。
对于河北而言,要扎实推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各项任务落实,抓好标志性疏解项目落地,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大力推进市场化疏解,持续引进在京央企总部及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业务板块等,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
在范社岭委员看来,三地要加强“六链五群”产业协同,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高效开发利用算力资源,加快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产业链条发展,“一群一策”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提质增效,推进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科技生态港建设。谋划京津冀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发展,协同培育新质生产力。
“持续强化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范社岭委员说,发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在京津冀孵化转化。开展产业链联合招商,加快落地一批关键配套企业和项目。
自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探索产业合作新模式、新机制。范社岭委员认为,着力破除制约协同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积极促进政策协同,持续激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动力活力。(记者 米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