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越来越受重视,政府不断加大投入,逐步完善设施,在农业用水保障、生活饮用水安全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但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农村饮用水安全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农村污水和面源污染治理方面仍需加大工作力度。
饮用水安全是村民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周志军委员说,农村饮用水仍然面临系统监管体系不完善、治理措施常遇技术瓶颈、智能设施配套不齐全、公众参与度不高等诸多挑战。他建议,将农村饮用水纳入城乡公共供水范畴,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精准分类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加强专业化管护,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
“建立农村饮用水管理平台,科学规范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提高农村饮用水质量和保证率。”周志军说,可将物联网与饮用水管理相结合,获取农村饮用水信息,精准掌握区域饮用水状况与需求。同时,促进新技术新设备创新性试用于农村饮用水示范工程,总结可行性、适用性,因地制宜进行推广。
与农村饮用水安全相伴相生的是农村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排放面广,且农村生产和生活污水难以有效分离,随着工业企业入驻、生态旅游及养殖业发展,污水排放量进一步增加。”程楠委员说,农村污水治理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村民生活习惯相对固化,致使农村污水处理工作量大、相关处理设备施工复杂。在加强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减少污水乱排乱放积极配合污水处理工作的基础上,程楠建议,合理配置保障资金,结合农村物质基础薄弱的情况,选择投资少、运行费用低、操作简便的技术,确保农村污水处理项目能够落地见效。完善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确保污水处理工作从建设到后续运营管理的全过程顺畅有序。
生活污水是一方面,农业生产造成的面源污染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孙世友委员表示,化肥和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以及农村养殖和生活污染的无序排放,导致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孙世友建议,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护任务较重的各大水系和上游小流域近岸区域,农业农村和生态环境两部门联动,将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同步规划实施,着重合理规划农田布局和灌排系统,建立由生态沟渠和人工湿地组成的农业面源污染物生态拦截系统,确保农田排水不会直排河流。(记者 高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