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20多年来,浙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进,创造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承德市政协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赴浙江先进地区实地考察调研,召开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会议协商讨论,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言献策。
一、聚焦“高质高效”,做强乡村产业支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核心是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生态+”理念发展“+生态”产业,推动“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一是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并完善乡村产业招商项目库,紧盯精品果蔬、中央厨房等特色产业,精准引进一批产业链头部企业及上下游配套项目,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农产品龙头企业,提档升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制定产业链图谱,市级重点抓食用菌、果蔬、现代中药材3条产业链,打造从育种到基地、到龙头企业、到精深加工全链条发展体系,形成特色产区,提高综合竞争力。以承德成功入选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为契机,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交易平台,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三是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面向京津高端市场需求,围绕建设千亿级京津绿色有机农产品供应基地,坚持农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协同发展,集中建设一批加工产业园,提高产业聚集化、智能化、全链条加工能力,实现就近就地转化增值。四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以高质量推进生态农场建设为切入点,全力抓好关键技术引进和试验示范推广,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挥高等院校、农科院所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作用,加快培育壮大种业龙头企业,遴选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
二、聚焦“全域美丽”,持续整治人居环境。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首要的是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主抓手,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改善,缩小城乡差距。一是抓好和美共富。以名村培养、示范引领为重点,通过整合资源、政策倾斜、数字赋能等,重点打造一批“村美、户富、班子强”示范村,造就一批省内一流、全国示范、有承德特色的名村,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模式,为全市乡村振兴树立标杆。二是抓实干净整洁。以补短板、提标准为重点,实施以“道路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为主的“五化”建设,以“微改造”提升村容村貌。三是促进美丽宜居。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省级示范村”创建为载体,突出差异化、多元化、特色化建设,不断完善公共设施,健全道路交通、绿化美化、环境保洁等管理机制,提升整体村容村貌,实现乡村颜值和宜居指数“双提升”。
三、聚焦“资源激活”,拓宽强村富民渠道。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关键是坚持党政治理主导性、市场运作决定性、农民主体本位性、社会参与协同性相协调,走出一条改革突破、富民兴村的新路子。一是强化政府主导。建立“政府+国企(民企)”投入机制,组织旅游、交通、矿业等领域市属国有企业和有实力、有意愿的民营企业,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精准设计“一村一品”场景模式,通过村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双激活”改革促进“双流转”,以公司运作“外力”激发乡村建设“内力”,提振带动全市村级集体经济“输血、造血、活血”能力。二是开展民企帮扶。鼓励村集体、村民以资产资源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等方式与企业合作,通过组建强村公司、联建项目等形式,构建村企一体化利益联结机制,促进组织共强、产业共兴、利益共享。三是能人带动示范。加强与市内外新乡贤的联络联谊,制定出台支持乡村人才引进、培育扶持政策和本土人才回流推进机制,引导各类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到农村创业,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资源要素流转,实现城乡要素流动,拓宽村民增收致富渠道。
四、聚焦“人才支撑”,夯实乡村治理基底。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根本是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大抓基层,通过强组织、抓治理、促发展,更好地凝聚人心、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一是建强村级班子。系统加强“选育管用”全链条管理,对新任村党组织书记、相对后进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新进村班子大学生等实现帮带全覆盖,建强基层带头人队伍,形成支部带着党员干、党员带着群众干的良好局面。二是提升农民素质。依托市、县农广校,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力度,重点加强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领办人的培训,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三是激发内生动力。坚持“富脑袋”和“富口袋”并重、幸福感与责任感共生,加大全方位宣传力度,更好激发农民保护人居环境、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在与农民群众的“双向奔赴”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五、聚焦“文化赋能”,突出精神内核塑造。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重要的是寻找和塑造乡村的“根”和“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乡土文化相适应、与乡村当代社会相协调、与乡村产业发展相衔接,实现文化共享、产品共融、发展共赢。一是打造“多彩”文化品牌。依托承德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把丰富多彩的民间技艺与特色民族民俗文化特别是满蒙文化结合起来,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魅力,打造兼容异域风情、乡土特色、产业特性的文化品牌,推动“硬品牌”转化成“热流量”。二是丰富“多元”场景业态。立足承德农文旅资源优势,培育发展“美丽乡村+”新模式新业态,将塞外风光、避暑纳凉、红色革命等元素融入其中,打造一批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打卡地”。三是塑造“多样”乡村文化。以田园为底板,深挖每个村庄独特的历史印记、文化积淀,实现山水与乡愁相融、生态与人文兼修,突出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使美丽乡村既看得见山水,又彰显历史底蕴、留得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