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区作为秦皇岛市主城区,是展示全市整体形象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海港区委、区政府持续不断发力,提升城市品质,立足山海资源禀赋和港口腹地优势,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强化城市经营理念,拉伸城市发展“骨架”,全力打造“人口净流入、产业再升级、项目快聚集、品质更优化”的一流主城区,取得了可视可感的丰硕成果。海港区政协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围绕提升城市品质、打造现代化国际化一流主城区议题,深入基层开展实地调研,组织召开常委会会议,倾听各界声音,广泛凝聚共识,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深化对外开放格局,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区。积极对接京津优质资源,搭建产业载体,强化综合枢纽建设,促进要素全方位流通,实现交通互联、设施共享,围绕技术改造升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延伸,加快制造业数字化应用,推进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二是开展有效降低物流成本行动。充分发挥区域交通、区位和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实现水路、铁路、公路的协调发展,带动城市综合配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等项目入驻,全力推动物流业向高端化转变,向融合式、开放式发展,推动临港物流产业提档升级。三是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利用好港口转型机遇,拉动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内扩外张力度,扶持航运企业扩大产能,做好临港产业强链、延链、补链、扩链的功课,支持粮油及大宗商品相关物流仓储转运能级提升。四是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实现进出口“通关+物流”一体化服务,深化与河北港口集团、秦皇岛海关沟通协调机制,全力打造进口粮油基地,拓展进境肉类产品、冰鲜水产品等靠岸贸易,积极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做大做强“旅游+跨境电商+网络直播”模式。
二、创新城市治理模式,丰富城市文化新内涵。一是创新共建共治模式,精雕细琢提升城市品质。引导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推动管理效能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跃升,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二是深化数字赋能,构建智慧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全流程、全要素覆盖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通过数据共享、智能分析与动态监测,推动城市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实现问题发现精准化、处置流程闭环化、服务响应敏捷化,全面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三是深挖地域文化基因,绘就特色鲜明的城市规划蓝图。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区特有的地域风情、文化传统、人文特征,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城市文化内涵,为高品质城市建设注入独特魅力与精神标识。四是塑造文化地标,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和人文魅力。充分挖掘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科学规划城市景观带、文化旅游区等标志性项目,构建点线面结合的文化地标集群。通过文化与空间的深度融合,将城市地标转化为可感知、可体验的文化载体,增强城市辨识度与吸引力,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转型发展“硬支撑”。
三、筑牢绿色发展基底,绘就生态环境新画卷。一是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厚植低碳发展新动能。以产业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严格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推进新能源装备制造等关联产业,努力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二是全域推进节能降碳,共建绿色生活新范式。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绿色生活模式,让绿色出行、节水节电、垃圾分类等新风尚真正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三是深化“多源”协同治理,绘就碧水蓝天新图景。深化工业源、扬尘源、移动源、生活面源、港口源等污染源的协同治理,大力推进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减排,全力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完善河长制责任体系,启动实施河流治理工程,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完善工程,强化入海河流污染联防联控,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四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打造宜居港城新风貌。实施全域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树造林、矿坑复绿、水土流失治理等举措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加大环境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完善噪声污染防治体系,努力构建宁静、优美的人居环境,擦亮港城生态宜居底色。
四、提升城市服务能级,迈出品质城市新步伐。一是统筹资源要素,织密“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网络。坚持规划引领,将“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度融入生活圈规划体系,聚焦应急配套短板精准施策,完善建设与管理长效机制,推动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二是强化协同联动,提升基础设施综合防灾能力。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等方面的风险,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估预测,充分利用人民广场、人民公园等现有防灾设施,提高快速响应和处理多种灾害事件以及保障城市安全的能力。三是强化统筹联动,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强化跨区域、跨部门的统筹联动,在基础设施的前期谋划、方案设计、建设实施等环节,建立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统一项目规划标准、技术规范和建设时序,实现基础设施布局的无缝衔接、功能的协同互补、运行的一体联动。四是坚持“适度超前”理念。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依法施建原则,确保规划实施的科学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五、打造宜居宜业家园,提升民生品质新维度。一是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宜居、宜业生活新家园。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商超等配套设施的系统性功能,同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提高社区生活便利性,构建和谐舒适生活环境。二是托起“银龄幸福”,完善全链条养老服务体系。增加社区养老服务供给,提升机构养老服务质量,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引育留”工程,设立专项培训基金、职业技能等级津贴,不断提升城市发展温度。三是深耕“教育沃土”,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坚持幼有所育、学有所教,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让优质教育资源触手可及。四是凝聚“公益力量”,夯实民生保障坚实底线。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公益慈善生态,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运用大数据实现困难群体精准识别、主动帮扶。培育特色主题集市、打造夜间经济示范街区,增加灵活就业岗位,让城市既有“烟火气”又具“人情味”。五是守护“健康防线”,打造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完善儿童、老年、康复等专科服务,深化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推广“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为群众生命健康构筑坚实屏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秦皇岛市海港区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