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只觉得工艺品很漂亮,现在才知道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很多心血,我们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这份美好。”这是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职教中心一名学生体验了掐丝珐琅掐丝、点蓝等核心工序后发出的感慨。
为推动职业教育与地方特色文化深度融合,今年5月,涞水县政协精心组织策划,县职教中心积极响应,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掐丝珐琅博物馆参观活动,引领学生们探寻非遗之美,感受传统工艺魅力。
在博物馆内,学生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有序参观。从古朴典雅的元代掐丝珐琅雏形,到明清时期色彩绚丽、工艺精湛的鼎盛之作,花鸟摆件、人物造型等一件件掐丝珐琅展品,以其细腻的掐丝技艺、斑斓的釉色呈现,生动展现了这一非遗工艺的千年传承脉络。学生们不时驻足凝视,惊叹于工匠们的巧思,主动追问工艺细节,求知热情高涨。
博物馆特别设置实践环节,学生们分组尝试掐丝、点蓝等核心工序。面对纤细易折的铜丝、色彩调配的微妙差异,学生们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勾勒图案、填充釉料。尽管操作中屡次遇到铜丝变形、釉色混合不均等难题,但大家相互协作、反复调整,当第一幅稚嫩的作品初具雏形,学生们真切体会到掐丝珐琅“手造之精、工艺之繁”的含义,在动手实践中深切感受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匠心所在。
“掐丝珐琅是涞水珍贵的文化名片,同学们要争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与创新者,将对传统工艺的敬畏融入未来的职业追求。”体验结束后,县政协领导、职教中心教师与学生围坐交流。同学们表示,通过参观实践,拓宽了文化视野、提升了审美能力与文化认同,亲手操作锻炼了动手能力与专注力。
参观实践活动为掐丝珐琅非遗工艺注入青春活力,部分学生萌发了深入学习掐丝珐琅工艺的意愿。青年人成为非遗技艺传承的新生力量,有助于在社会上营造“认识非遗、热爱非遗、传承非遗”的氛围,让古老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此次活动是“职教﹢非遗”特色教育模式的探索,为县职教中心后续开发掐丝珐琅工艺校本课程、建设相关专业实训基地提供了思路,有利于学校专业设置与地方文化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提升教育教学的社会价值。
这次活动架起了职业教育与非遗传承的桥梁。早在2022年,涞水县政协就发起并推动开展珐琅工艺进校园、职教中心学生进非遗工坊活动,助力学生学习体验宫廷铜火锅制作、古法雕刻技艺等,并通过“非遗﹢直播”模式,让学生们增强推广涞水非遗技艺的责任感。
涞水县政协副主席廖科表示,县政协将持续与县职教中心合作,进一步在实践中提升学生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成为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远大目标,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社会责任感。(记者 高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