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菜、肉、蛋、奶、果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但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一是农业特色产业竞争力不够强。农业品牌杂、散、小、弱,像鲁花、思念、阳澄湖大闸蟹等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大品牌数量较少。二是农产品加工业滞后、产业链条短。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值比为2.38∶1,低于2.59∶1的全国平均水平。三是联农带农成效不明显。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2,022元,低于全国平均的23,119元,与经济总量在全国的地位明显不匹配。产业链的长度关系增值收益的幅度。为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建议如下:
一、立足优势,做强一产。一是明确主导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培育品种品质优良、规模体量较大、融合程度较深的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如,邯郸出台《邯郸市农业特色产业“一县一品”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在全市构建了“13+N”的农业特色产业布局。二是促进差异发展。利用独特的自然条件和风土人文、经年累积的差异化技术,将小规模的产品优势累加为区域的产业优势。支持企业熟化转化产业发展急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建立农产品品质指标体系,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培育优质产品。顺应城乡居民对安全优质、营养健康农产品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绿色优质农产品。对农业区域公用品牌进行系统策划营销,构建专业化品牌运营管理和使用体系,打造特色农产品金字招牌。
二、提质增效,做优二产。一是做大做强新型经营主体。强化政策、项目、金融支持,推动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高质量发展。通过订单带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创建一批“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模式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二是做精做细农产品加工。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综合利用加工,促进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如,晨光生物科技集团将植物“吃干榨净”,生产天然色素等高附加值产品,辣椒红色素等3个单品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三是建好建优农业平台载体。坚持项目、园区、集群一体建设,打造现代农业高地、三产融合发展样板。聚焦产业链条中的短板弱项,精准谋划招商对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行业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带动一批配套企业落户,推动全产业链升级。
三、创新引领,做活三产。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一方面,横向拓展,开发多种功能、多元价值。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推动农业与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交叉融合,催生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等业态模式。如,涉县依托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涉县旱作石堰梯田系统”,打造了网红村“石头王国”大洼村,成为“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旅游目的地。另一方面,渗透赋能,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通过新技术的渗透赋能,促进农业与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培育植物工厂、智慧农业等前沿技术,积极发展直播带货、跨境电商、共享经济、沉浸式体验等新型业态。
四、集聚要素,做好支撑。一是强化科技支撑。推广“科技小院”“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模式,深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促进“产学研用”融合。二是强化改革赋能。聚焦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人才双向流动激励、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难点堵点,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试点先行先试、总结经验。三是强化金融支持。发挥“农村金融服务专员”作用,创新信贷模式,满足新型经营主体多元化金融需求。开发精准、特色保险险种,帮助经营主体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曹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