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ebeizx2024@126.com
您当前的位置 : 河北政协 >> 《乡音》
加强农业农村技能人才培育 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人才要素支撑
2025-09-29 09:05:00 来源:《乡音》2025年第9期
A- A+

  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所衍生的系统性差距,导致技能人才和青年人才引留不畅,制约了我省农业产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不匹配。我省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数字化水平不高,有人才缺舞台的情况普遍存在。二是职业前景与个人追求不匹配。农村岗位的薪酬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同类岗位,且由于编制、职称、创业前景等因素,导致技能人才归属感不强、职业发展空间受限。三是人居环境与生活预期不匹配。乡村与城市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生活品质、精神文化等方面存在客观差距,难以满足青年人才的生活预期。为此,建议如下:

  一、聚焦产业需求,精绘产教融合“路线图”。一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支持涉农高校、职业院校与龙头企业、现代农业园区共建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术创新于一体的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二是培育乡土实用人才。推动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在全省范围内评选、表彰一批在田间种养、农村手工艺、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领域技艺精湛且具有影响力的“土专家”“田秀才”“农网红”,设立人才传承工作站,培育组建本土化农技推广、传统工艺、直播电商等团队,在一线培养更多具备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的技能人才。三是加强数字化农技培训。大力推进传统农民技能培训,联合农业高校,围绕数字农业发展方向,开设农业物联网应用、大数据分析、智能装备操作与维护等前沿课程,广泛采用“线上教学+线下实践”模式,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学到数字化先进种养技术。

  二、强化政策集成,筑牢人才激励“强磁场”。一是创新激励方式。鼓励农业技能人才与企业“联姻”,采取技术转让、作价入股、技术开发等方式,与服务对象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从“打工者”到“合伙人”的转变。二是拓宽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农业技能人才参与乡村治理、农业项目管理等工作,对长期服务基层的专业技术人才,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干部选拔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让他们在农村同样有奔头、有前途。三是提升薪资水平。直面城乡待遇差距,引入市场化战略合作伙伴,探索农技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等与市场接轨的收入分配方式,分级分类给予生活和岗位补贴。2023年以来,保定市累计招聘1060名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奔赴农村一线,解决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问题1415个,初步测算带动农产品效益提升超过75%。

  三、厚植发展根基,涵育乡村宜居“新生态”。一是提升生活品质。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改善提升道路、农房等居住环境。深入实施“数字乡村”提档升级工程,加强乡村5G高质量覆盖和千兆宽带通达,大力发展乡村新业态,支持建设乡村便利店、快递驿站等便民生活圈。二是激活文化动能。盘活闲置校舍、民居,建设村级文化大院,组建文艺表演队伍,丰富乡村文化氛围。结合节日节气安排,举办传统文化活动,挖掘农趣体验项目,强化情感联结,增强引进人才的归属感、获得感。三是强化服务保障。聚焦住房、教育、医疗三大刚需,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差距。盘活闲置宅基地资源,允许服务达到一定年限的返乡创业人员、农业技能人才,以出租、合作等方式取得闲置宅基地使用权,为引进人才提供住房保障;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通过省市级示范校托管乡村学校,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水平;大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构建乡村远程医疗服务体系,让“小病不出村、大病有依靠”成为现实。(葛长青)

责任编辑:刘博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省委员会 冀ICP备06000849号-1

网站主办:政协河北省委员会办公厅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