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心理服务资源相对匮乏,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居民无法及时获得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心理服务多侧重于治疗和应对,较少关注预防措施,限于经费预算,难以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
心理健康状态有短期性和阶段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连续体,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缺乏系统性及一体化推进。
…………
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特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影响校园安全、学生安全的重要因素。河北省政协委员长期关心关注这一问题,针对上述心理健康服务现状,开出了“数字技术赋能”的“良方”,为进一步做好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提供便捷、专业、高效的系统化心理健康服务。”赵洪涛委员建议,搭建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咨询服务、测评评估、危机干预指导、家庭教育指导等功能于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公益服务平台,通过数字化、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为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引入国内领先的心理机构和专业人才,提升心理教育理念和专业技术水平,筑牢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防线。
马春玲委员说,多数中小学无法提供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也不能全面了解和解决他们自身存在的情感和心理健康问题。为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评估的准确性,马春玲建议,整合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数据搭建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基于大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更加全面地评估青少年的心理状态。
传统的心理健康服务往往依赖于人工评估与干预,传统的心理测评量表分析,无法有效甄别心理问题,也难以做到早期预警和即时响应。为此,白春红委员建议,开发适用于中小学生的AI心理测评系统,通过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行为动作、学习成绩变化等多模态数据,全方位采集学生心理信息,实现定期、自动的心理测评,精准筛查存在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根据AI分析结果,为每位学生定制心理健康改善计划、个性化心理成长档案与干预方案。
由没有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教师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情况在中小学并不鲜见。“建议成立区域性大中小学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和虚拟教研室。”王国英委员说,可由政府牵头,将高校、中小学的师资和心理学会、协会及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平台资源进行整合,组成区域性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团队,通过虚拟教研室进行心理健康教研,既解决了区域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又能为课题调研、教学内容开发和集体备课等奠定基础。(记者 高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