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密结合市情、农情,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为推动更高水平和美乡村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硬件基础导向。一是持续完善农村交通路网,实现自然村全部通硬化路,提升农村交通便利性,促进城乡物流畅通。二是继续优化农村供水、灌溉设施布局,加强防汛抗旱及供水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三是加强农村电力基础设施保障,推进数字乡村网络发展,为乡村融合发展注入新动力。四是完善环境治理设施体系,每个县(区)建设3—5个区域性垃圾处理中心,确保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环境治理能力。
二、坚持长效机制导向。一是突出“三个带头”凝聚合力。领导带头推进,县乡领导和村书记要将人居环境整治提上日程,重点抓好落实;干部带头担责,包村乡镇干部与村两委纳入网格化管理,压实属地责任;先锋带头示范,党员、村民代表、美丽庭院示范户带头清理房前屋后,激发村民参与热情。二是解决“三个问题”突破难点。解决人畜混居问题,推广设施养殖促分离,督促暂未分离户定期清理卫生;解决垃圾收运问题,优化垃圾收运和处理模式,采用小型无害化焚烧模式,规划村级垃圾站点;解决责任落实问题,明确农业垃圾治理主体责任,对农户采用“约束+激励”的方式,让农户从“要我治”到“我要治”。修订村规民约,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与乡村治理“数字化”体系建设,搭建智慧平台,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经验做法,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三是抓好“三支队伍”筑牢根基。强化公益岗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农村专职公益性岗位,实行竞聘上岗;发挥执法队伍职能,对不清理牲畜粪便的养殖户和恶意倾倒生产生活垃圾的人员进行依法依规处理;组建专职监督队,拓宽党员群众参与人居环境监督的渠道,实现常态化监管。
三、坚持产业融合导向。一是特色产业带动。以优势特色农作物规模化种植村落为重点,建设特色产业示范村,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有效提高农户收入。同时,加大对移民搬迁区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搬迁群众增收致富。二是文旅融合推动。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促进城乡文化互补共融,将文旅元素融入村庄建设。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建构城乡旅游空间融合形态。如,打造“草原天路”沿线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带动沿线村集体增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升级。三是创新城乡联动机制。创新产业链开发发展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创新产业融合服务方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建设,推动城乡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
四、坚持污染治理导向。一是加快推进农业污染源头减量。借鉴“沽源县‘三级联动、闭环管理’的全链条回收体系”的做法,通过“经营门店集中回收—专业机构统一运输—县级中心规范处置”的完整链条,推行化肥、农药、地膜等农资废弃物“谁生产、谁经营、谁回收”的管控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农业污染。二是对废弃菜叶和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明确蔬菜交易市场、恒温库、临时交易点、田间地头等场所的废弃菜叶的收集处理责任主体。通过定点晾晒堆肥、定点“压绿肥”、收储做饲草等无害化方式集中处理;按照区域种植养殖规模,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建设有机肥加工厂,进行资源化再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农业生产性污染。
 
 